鹰嘴峪大捷的辉煌战果,并未仅仅停留在前线的军报和奏疏之上。在朱由检的明确旨意下,这台刚刚经历了血火淬炼的帝国机器,开始以最高效率,将这场决定国运的胜利,转化为提振民心、震慑四方的磅礴力量。
首先动起来的,是那套初具雏形、已被证明在信息传递上具有颠覆性优势的电报系统。一份由朱由检亲自口述、王承恩笔录的、措辞简练却充满力量的捷报电文,从卧牛岗前线指挥所发出,通过架设不久的电报线路,瞬间跨越数百里山河,抵达北京。
“鹰嘴峪大捷:阵斩虏酋以下万五千,俘获无算,皇太极重伤北遁,京畿已靖。此赖将士用命,皇天庇佑。诏告天下,咸使闻知。钦此。”
当这短短的数十个字在司礼监值房的电报机上被译出时,整个紫禁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留守的太监、宫女奔走相告,压抑了许久的担忧和阴霾,瞬间被巨大的狂喜所取代。内阁值房内,首辅韩爌捧着译稿,双手颤抖,老泪纵横,对着北方连连叩首:“苍天有眼!陛下神武!大明中兴有望矣!”
紧接着,由内阁牵头,通政司、礼部、兵部协同,以这份皇帝亲拟的电文为基础,润色扩充为正式的捷报邸报和露布(用于张贴的捷报),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通过遍布全国的驿站系统,发往两京十三省,每一个府、州、县!同时,京城内的顺天府衙役、五城兵马司兵丁,敲锣打鼓,手持誊抄好的露布,走街串巷,高声宣唱。
“大捷!大捷!陛下御驾亲征,于蓟州鹰嘴峪大破东虏十万!阵斩虏首过万,皇太极身负重伤,狼狈北逃!”
“京畿之围已解!天兵威武!陛下万岁!”
消息如同燎原的烈火,以北京为中心,向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疯狂蔓延。
最先沸腾起来的是北直隶和遭受过兵锋威胁的山西、山东等地。那些曾经惶恐南逃、或蜷缩在城内瑟瑟发抖的百姓,闻听此讯,无不涌上街头,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尤其是京畿地区的百姓,他们亲眼见过新军北上时的军容,也或多或少受过新政带来的实惠,此刻对皇帝和新军的拥戴达到了顶点。“陛下万岁”、“新军万胜”的呼声,在城乡之间回荡。
在洛阳,福王朱常洵肥胖的身躯陷在巨大的沉香木椅中,听着王府属官念诵的捷报,脸上的肥肉不自然地抽搐了几下,挥了挥手,示意属官退下。他望着窗外奢华的园林,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这位小皇帝,似乎比他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在南京,留都的六部官员和勋贵们,反应则更为微妙。一部分官员弹冠相庆,深感振奋;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欣喜于外患暂解的同时,内心深处却对北方那位威权日重、行事往往不循常理的少年天子,生出了更深的忌惮。尤其是皇帝借新政之名,行“与民争利”、“摊丁入亩”之实,早已触动了江南士绅的根本利益。
消息传到陕西时,孙传庭正坐镇西安,处理高迎祥覆灭后的善后事宜。他接到捷报,霍然起身,走到堂外,对着东北方向深深一揖,肃然道:“陛下以雷霆之势摧垮外虏,臣必以雷霆手段肃清内患,不负陛下重托!”麾下将士闻讯,更是士气大振,清剿残寇、推行新政的步伐愈发坚定有力。
捷报甚至随着商队和驿马,传向了更遥远的南方,传到了张献忠等残余流寇的耳中。盘踞在湖广山区、侥幸躲过孙传庭剿杀的张献忠,闻讯后沉默了许久,对着麾下几名心腹叹道:“这朱皇帝,是个狠角色!连皇太极都被他打成了死狗,咱们……咱们以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而位于帝国东南沿海,掌控着庞大海上力量的郑芝龙,在接到来自朝廷的正式通报以及手下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来的、更为详尽的战况描述后(尤其是关于新军火器之利),他独自在密室中沉思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召来儿子郑森,指着海图说道:“一官(郑森小名),这位北方的天子,非比寻常。其志恐不止于陆上。我郑家未来,需早做打算了。”他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更积极地向这位展现出强大实力和潜力的皇帝靠拢。
一份捷报,搅动了整个天下的风云。它像一道强烈的冲击波,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重塑着各方势力对大明中央、对皇帝朱由检的认可。
军营中依然如故,正常操练,正常巡逻,一切并没有因为大捷而放松。
“陛下,捷报已传遍天下。”王承恩在一旁轻声禀报。
“嗯。”朱由检微微颔首,“这只是一个开始。传朕旨意,凯旋仪式后,朕要在皇极殿,大赏功臣。同时,召徐光启、宋应星、孙传庭、郑芝龙……入京议事。”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越过训练的军人,越过欢呼的人群,投向那无垠的蓝天。
鹰嘴峪的胜利,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它为他扫清了推行更深层次变革的最大外部障碍。接下来,他要利用这前所未有的威望和势头,将大明的车轮,推向一个全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轨道。
(本章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