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实践课,百工预备班的学生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忙碌。
空气里弥漫着焊锡、润滑油和某种特殊合金加热后的淡淡气味。
林曦棠的课题是修复一个老旧的仪器。
这玩意儿结构复杂,好几个内部传感元件都老化了,需要极其精细的手法替换和调试。
对她来说,这工作不算太难,主要是耗神。
她小心地用微型工具拧开一颗比米粒还小的螺丝,全神贯注。
隔着一条过道,沈星河的情况似乎不太妙。
他面前摊开一张极其复杂的设计图,光笔记就写了好几页,逻辑严密,参数详尽。
但当他动手操作时,眉头就死死拧着。他正在尝试组装一个微型能量转换接口,需要将几根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导线精准地焊接在特定的能量节点上。
镊子尖微微发抖,焊枪的热量总是差那么一点分寸。
一次,两次……不是焊锡多了造成短路风险,就是热量过高差点烧毁旁边脆弱的元件。
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呼吸都屏住了,那认真的样子仿佛在拆弹,而不是做一个课堂练习。
“嗤……”一声轻微的、代表能量回路错误的泄气声从他桌上的半成品传来,旁边一个小小的指示灯闪烁起代表故障的红色。
沈星河肩膀垮了下去,摘下防护镜,有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理论满分,动手就……总是差那么点意思。
林曦棠刚好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调试,抬头活动脖子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她想了想,拿起自己手边一管特制的低温导电凝胶——这是她之前做小玩意儿时顺手调的,固化快,导电性不错,对热量要求低,正好适合这种精细又怕热的活。
她走过去,把那管凝胶放在沈星河工作台一角。
“试试这个?用微型点胶笔蘸着点上去,不用焊枪,固化后导电性应该够你这模块用了。”她声音不高,免得周围同学听见让沈星河更尴尬。
沈星河愣了一下,拿起那管透明的凝胶看了看,又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有点疑惑:“低温凝胶?它的稳定性……”
“我测过,短时间负载你这模块的能量流没问题,足够你完成测试了。总比再烧坏一个节点强,这配件库房里可不多了。”林曦棠指了指他那饱经折磨的半成品。
沈星河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再次闪烁的红灯,最终还是红着脸点了点头小声说道:“……谢谢。”
他尝试着用点胶笔蘸取一点点凝胶,小心翼翼地点在需要连接的节点上。
动作依然有点僵硬,但没有了焊枪的威胁,明显从容了不少。
凝胶迅速固化,形成一层透明的连接桥,他深吸一口气,再次接通能源。
这一次,指示灯稳定地亮起了柔和的绿色。
沈星河长长舒了口气,表情放松下来。他转头看向已经回到自己工作台前的林曦棠,张了张嘴低声道:“好用。”
林曦棠背对着他摆摆手,表示小意思。
坐在林曦棠斜后方的另一个男生,叫赵锐,也看到了这小插曲。他动手能力不错,但文化课和理论一直是吊车尾,平时有点看不惯沈星河那种理论王的劲儿。
他凑近旁边的人,压低声音嗤笑:“看吧,理论大佬又卡在手上功夫了。还得靠林曦棠救场。这预备班,光会看书画图有什么用?最后不还得看谁能把东西做出来?”
他的同伴小声附和了几句。
这些话隐隐约约飘过来,沈星河听到了,身体僵了一下,没回头,只是抿紧了嘴唇,更加专注地盯着自己面前的设计图,但手指微微蜷缩了起来。
林曦棠也听到了,她皱了皱眉,但没说什么。这种话不是第一次听了,沈星河有自己的长处,赵锐也有他的短板,没什么好争的。
她低头继续自己的工作,指尖感受着工具传来的细微触感,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闪过墨菲教导的那种“感知”。
她尝试着微微集中精神,不是用力,而是像墨菲说的那样“延展”出去。
一瞬间,周围变得有些不同。她能模糊地“感觉”到左侧沈星河那边能量成功流转后带来的稳定波动,虽然微弱但顺畅。
也能感觉到斜后方赵锐那边,他正在组装的东西能量流动略显粗糙和滞涩,有几个节点甚至不太稳定。
而她手中的校准仪,内部那些细微的能量通路、老化的元件阻碍、需要调整的频率偏差,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一种非视觉的、基于能量流动的直觉指引着她的动作,让她下手的每一个微调都更加精准和省力。
这种状态只维持了短短几秒,一阵轻微的眩晕感就袭来。
她立刻收敛了精神,晃了晃头。
看来墨菲说的没错,这种感知不能常用,而且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控制。但它的效果确实惊人。
放学铃声响起,大家开始收拾工具。
沈星河默默地把那管没用完的凝胶还给林曦棠,又低声道了次谢。
“没事。”林曦棠接过塞回工具箱,“明天文化课笔记借我抄一下?”
沈星河点点头:“好。”
两人一起走出教室。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沈星河忽然开口,声音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可能……最终不会走纯粹工匠的路。”
林曦棠脚步没停,嗯了一声,等着他下文。
“我的优势在理论和设计。也许以后,我会去做结构工程师,或者系统架构师。”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夕阳的光,看不清眼神,“动手实现,可以交给更擅长的人合作。”
他说这话时,没有不甘,更像是在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未来路径。百工界很大,并非只有亲手制造才是唯一的路。
林曦棠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挺好。以后你出设计图,我来帮你实现。或者我给你打下手,你来做核心设计,就像今天这样。”
沈星河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林曦棠会这么说。他沉默了几秒,才轻轻“嗯”了一声,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弯了一下,又迅速恢复原状。
不同的路,未必不能通向同一个方向。
而在他们身后,教学楼某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一个伪装成通风口维护机器的小型设备,悄无声息地收回了它的微型传感器。
远程的另一端,创生科技的观察员在日志上记录:「目标A(林曦棠)展现出优秀的实践能力与材料应用直觉,疑似对能量流动有超常感知(待进一步验证)。与目标b(沈星河)存在技术互补型合作倾向。评估:目标A的实践价值提升。」
喜欢快穿:从落笔惊鸿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快穿:从落笔惊鸿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