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八年秋,里斯本迎来小麦丰收。佩德罗家的晒场上堆满了麦捆,可脱粒成了新愁 —— 村里沿用老石臼脱粒,把麦捆放进石臼,用木杵舂打,一杵下去只能脱一小把,还常把麦粒舂碎。佩德罗和妻子从清晨舂到深夜,手都磨出了水泡,一天也只脱了两捆麦,晒场上的麦捆还堆得像小山,再拖下去遇雨就会发霉。
“再这么舂,咱们得熬半个月通宵!” 佩德罗甩着酸痛的胳膊,看着石臼里混着碎粒的麦子,心疼得直皱眉。村里的农户们都犯了同样的难:胡安家用了三个壮劳力,脱粒时麦粒碎了近一成;老妇人玛丽亚眼神不好,舂打时还把麦秆杵进石臼,筛麦粒时又多费一道工序。
阿尔瓦罗去市集打听 “脱粒木车”,可那是法兰克的稀罕物,一辆要二十贯钱,农户们根本买不起。佩德罗蹲在麦捆旁,看着田边用来打玉米的竹编拍打板,忽然琢磨着 “能不能用拍打代替舂打”,可试了两下,竹板太软,麦壳脱不下来,反而把麦秆打断了,只能作罢。他想起瓷佩德罗的瓷坊有不少硬木边角料,便上门问能不能帮忙做个耐用的脱粒工具。
瓷佩德罗跟着佩德罗去晒场,看着石臼里的碎麦粒,又摸了摸竹拍打板,灵机一动:“咱们做个‘脱粒架’,用硬木当横梁,竹帘当拍打面,借力打麦比手舂省力,还不容易碎粒。”
两人立刻喊来村里的木匠(之前帮着修过瓷坊门框的老木匠路易斯)和编筐匠佩拉,分工忙活:
搭木架:用瓷坊剩下的硬木边角料,做一个三尺高、四尺宽的长方形木架,横梁上钻一排小孔,穿进粗麻绳(农户们纺的麻线拧成,结实耐磨);
编竹帘:佩拉用粗竹条编一张四尺见方的竹帘(竹条间距半寸,刚好漏麦粒不漏麦秆),竹帘四角系上麻绳,挂在木架的横梁上,做成可上下摆动的 “拍打帘”;
设接麦槽:在木架下方挖一个浅槽,槽里铺一层粗布,再放一张竹筛(筛孔比麦粒小,比麦壳大),方便接麦粒和筛麦壳。
脱粒时,两人抬着麦捆往拍打帘上摔打,竹帘借着力上下摆动,麦粒顺着竹帘缝隙掉进接麦槽,麦秆留在帘上,比石臼快了三倍。佩德罗试了半个时辰,脱了一捆麦,麦粒碎得不到一成,他高兴地喊来其他农户:“快来看!这架子脱粒又快又好,比手舂省劲多了!”
村里的农户们跟着仿制,路易斯帮着做木架,佩拉教大家编竹帘,不到三天,晒场上立起了十座脱粒架。胡安家用脱粒架,一天脱了五捆麦,麦粒完好无损;玛丽亚还在竹帘上缝了几根细麻绳,拍打时麦壳更容易脱落。秋收结束时,所有麦子都及时脱粒晾晒,没一粒发霉,佩德罗捧着饱满的麦粒,笑着说:“这脱粒架真是救了急,以后秋收再也不用熬通宵了!”
脱粒的事刚顺,瓷佩德罗的瓷坊又接到了农户的 “求助”—— 半年前卖出去的抗盐瓷罐,有二十多户农户反映,罐口的釉面被盐粒磨出了划痕,装海盐后开始轻微渗水;还有农户的细瓷碗,不小心磕在石桌上,碗沿釉面掉了一小块,虽然没裂,却不好看,想补釉又不知道怎么弄。
“总不能让农户把瓷罐都送回来补吧?” 瓷佩德罗看着农户送来的划伤瓷罐,犯了难。年轻工匠们试着用之前的贝壳釉补,可釉料要进窑烧才能附着,农户家里没有窑,补了也不牢固;用普通陶土涂,又不防盐,没多久还是渗水。
有农户提议 “买新罐”,可新罐要五文钱一只,农户们觉得 “只是釉划伤,扔了可惜”。瓷佩德罗想起之前调釉时,曾用少量水把贝壳釉调成 “稠膏”,涂在小瓷片上晾干后也能附着,便琢磨着能不能做 “简易补釉膏”,让农户自己在家补。
瓷佩德罗找来小卡洛斯之前寄来的 “塞维利亚补釉方子”,又结合本地材料,反复试验后,调出了 “便携补釉膏”,还编了 “三步补釉口诀”,专门去村里教农户:
清划痕:用细砂纸(瓷坊打磨瓷坯剩下的,裁成小块分给农户)轻轻打磨划伤的釉面,把毛糙的地方磨平,再用干布擦干净;
涂釉膏:把 “补釉膏”(按 “五成贝壳粉、三成瓷土、两成水” 调成稠膏,装在小瓷盒里,方便携带)用细毛笔涂在划痕处,涂得比周围釉面略厚一点(晾干后会收缩),碗沿掉釉的地方,要多涂两层;
晒晾干:涂好后把瓷罐放在阴凉通风处,晒三天(不能晒太阳,会裂),晾干后用细砂纸轻轻磨平,就和新釉一样,防盐又好看。
佩德罗拿着自家划伤的瓷罐,跟着瓷佩德罗学补釉,三天后晾干一看,划痕不见了,装上海盐试了试,一点也不渗水。他赶紧把这个法子教给其他农户:胡安补好了家里的细瓷碗,碗沿再也看不出磕痕;玛丽亚还在补釉膏里加了一点艾草汁,晾干后瓷罐有淡淡的艾草香,更讨喜了。
到了冬初,里斯本的农户们再也没因瓷釉划伤发愁。有邻村的农户听说了,还特意来学补釉,瓷佩德罗干脆装了一百盒补釉膏,让佩拉跟着去邻村传习,顺便还能卖些新瓷具。瓷佩德罗笑着说:“以前只想着卖瓷,现在才知道,教农户补瓷,比卖新瓷还能得人心!”
民生十八年冬,里斯本的晒场上,脱粒架被细心地收起来,等着明年秋收再用;农户们的抗盐瓷罐都补好了釉,整齐地摆在院子里,装满了晒干的小麦;瓷佩德罗的瓷坊里,年轻工匠们正忙着装补釉膏,小瓷盒上还印着 “补釉口诀”,方便农户记。
小卡洛斯来里斯本时,看到农户们用脱粒架晒麦、用补釉膏修瓷,高兴地对瓷佩德罗说:“你们把复杂的法子变简单,让农户自己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真的帮到了根上!”
苏砚微站在佩德罗家的院子里,看着补好釉的瓷罐和收起来的脱粒架,远处的瓷坊里传来农户们学补釉的笑声。她忽然觉得,最珍贵的民生智慧,从来不是什么精巧的发明,而是把难办的事变容易,把复杂的法子变简单,让农户们伸手就能学会,动手就能解决 —— 这样的暖,才是乡邻间最踏实的依靠,才是日子里最长久的甜。
喜欢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