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大桥通车典礼后的第三个月,周远站在杭州湾南岸的勘测平台上,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是浩瀚无垠的灰蓝色海水,潮水拍打着临时搭建的钢栈桥,发出沉闷的轰鸣。
周总,这是最新的海底地质钻探报告。年轻的技术员递上一叠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件,情况比预想的复杂。
周远翻开报告,眉头渐渐拧紧。杭州湾海底存在厚达40米的软弱土层,而跨海大桥需要承受每小时30海里的强潮流和每年数次台风袭击。传统桩基在这种条件下沉降风险极高。
通知设计组,下午三点开会。周远合上文件,另外,联系一下港珠澳大桥的陈明工程师,请教他们的沉管隧道地基处理经验。
回到临时指挥部,周远发现苏颖正在会议室等他。自矮寨大桥通车后,苏颖正式接受了瑞士公司亚太区总裁的职位,常驻上海。今天她一身利落的职业装,正在笔记本电脑上快速敲击着什么。
怎么有空过来?周远放下文件,在她对面坐下。
苏颖转过笔记本屏幕:瑞士总部批准了我的提议——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全套实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免费。
周远挑眉:这么大方?
技术示范项目。苏颖狡黠地笑了,当然,成功后中国其他跨海大桥优先考虑我们的系统。
周远摇头轻笑:商人本色。
彼此彼此。苏颖合上电脑,听说你拒绝了部里的副司长职位?
我还是更适合在一线。周远望向窗外波涛汹涌的海面,尤其是这样的挑战。
下午的设计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传统派坚持采用超长桩基直接穿越软土层,而年轻工程师则主张全浮动式基础。周远静静听着各方意见,直到讨论陷入僵局,他才走到白板前。
我提议第三种方案——桩-筏复合基础。他画出示意图,短桩群加固软土上层,配合超大钢筋混凝土筏板分散荷载。就像雪地里铺木板,增大接触面积减少压强。
会议室鸦雀无声。老专家们皱眉思索,年轻人们眼睛发亮。
理论上可行,但国内外没有先例啊。设计院总工质疑道。
所以我们要创造先例。周远语气平静但坚定,杭州湾大桥应该是中国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不是国外设计的复制品。
会议持续到深夜。方案最终获得原则通过,但要求进行大规模模型试验验证。散会后,周远独自留在会议室,继续完善细节。门被轻轻推开,他以为是助理送咖啡,抬头却看到陈明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周工!我从珠海直接赶过来的。陈明放下行李包,掏出一叠资料,听说您需要港珠澳大桥的地基处理数据?
周远眼前一亮:来得正好!看看这个复合基础方案。
两代工程师头碰头研究到凌晨。陈明带来的港珠澳经验与周远的创新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方案已经优化得更加完善。
陈明,你在港珠澳那边的工作...周远突然想起什么。
已经申请调来杭州湾项目了。陈明咧嘴一笑,林涛师兄说您这里更需要我。
周远心中一暖。二十年前,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工程师,如今已经有了可以托付事业的徒弟和团队。
桩-筏复合基础的试验紧锣密鼓地展开。三个月后,当试验数据证明其性能远超预期时,周远团队再次登上国际工程期刊封面。更令人惊喜的是,苏颖引进的瑞士监测系统与陈明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析算法完美融合,创造了跨海大桥健康监测的新标准。
工程正式开工那天,杭州湾两岸彩旗招展。周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站在主席台上望着第一根钢桩打入海底,心中百感交集。二十多年来,从虎门大桥到矮寨大桥,再到如今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桥梁建设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仪式结束后,周远收到一条来自日本的短信。是中村裕也:周先生,恭喜新项目启动。佐藤教授建议我们合作撰写一篇跨海大桥地基处理技术的综述论文,您有兴趣吗?
周远笑了笑,回复道:荣幸之至。科学无国界,工程师的共同使命是让世界更联通。
杭州湾项目步入正轨后,周远又接到新任务——担任港珠澳大桥技术顾问。每周往返于宁波和珠海之间,他的行李箱永远收拾妥当,随时准备出发。
一个周五的傍晚,周远刚从珠海飞回上海,苏颖开车来接他。夕阳下的浦东机场被染成金色,苏颖靠在车边等他,白衬衫被风吹得微微鼓起。
告诉你个好消息。一上车,苏颖就忍不住宣布,瑞士总部批准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由我全权负责。以后不用频繁往返欧洲了。
周远转头看她:这意味着...
意味着我可以安定下来了。苏颖目视前方,嘴角含笑,三十多岁,也该考虑些别的事了,比如...成家。
周远心跳漏了一拍。二十年前的校园恋情,十年分离,再到如今的重新靠近,他们绕了一个大圈,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我记得在矮寨大桥上,某人答应过等工程完了就去瑞士度假。苏颖瞥了他一眼,现在杭州湾大桥才刚开工...
下个月有个国际桥梁大会在苏黎世举行。周远突然说,我受邀做主题报告。要不要...一起去?就当提前兑现承诺。
苏颖惊喜地看了他一眼:周总工程师终于学会主动安排约会了?
国际桥梁大会是工程界的顶级盛会。当周远站在苏黎世会议中心的讲台上,用流利英语向全球同行介绍中国跨海大桥建设成就时,台下掌声雷动。投影屏幕上,杭州湾大桥的复合基础动画与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实景交相辉映,展现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结晶。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引领。周远总结道,中国桥梁建设的历程证明,只要坚持自主创新,后发者同样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提问环节,一位欧洲学者问道:周先生,中国如何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跨越?
周远想了想,诚恳回答: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包括国际同行的经验分享,也包括老一辈中国工程师的积累。而我个人,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
他出人意料地调出一张老照片——年轻的母亲站在大学校园里,背后是土木工程系的牌子:她年轻时梦想成为桥梁工程师,虽然未能实现,但把这份热爱传递给了我。在中国,有无数像我这样的工程师,承载着家人的期望和国家的重托,这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坐在前排的苏颖看着台上光彩夺目的周远,眼中泛起泪光。
会后,佐藤健二特意找到周远:周先生,您今天的演讲令人动容。我有个冒昧的请求——能否让我看看您母亲当年的设计手稿?作为同时代人,我很想了解中国同行当年的想法。
周远有些尴尬:实际上,我并没有母亲的设计手稿...
有的。苏颖突然插话,记得那箱旧书吗?最下面有个牛皮纸信封。
周远立即视频联系了在国内的父亲。果然,在母亲珍藏的书籍底部,父亲找到了一个发黄的信封,里面是几张精心保存的设计草图——一座跨越长江的悬索桥,线条流畅而大胆,署名日期是1965年。
这太珍贵了...佐藤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您母亲很有天赋,这个塔楼设计甚至超前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看着母亲年轻时的笔迹,周远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回到酒店,他立即拨通了陈明的电话: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的观景塔设计定了吗?...太好了,我有新想法...
半年后,当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观景塔的设计图公布时,其优雅的曲线和创新的结构引发业界赞叹。很少有人知道,那灵感正来自周远母亲半个世纪前的构想——一个年轻女孩未能实现的桥梁梦,由她的儿子在新时代的超级工程中变为现实。
杭州湾跨海大桥合龙那天,央视进行了全程直播。周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站在中央桥段上接受采访。当被问及多年来的感悟时,他罕见地谈起了个人感受:
桥梁不仅是钢铁水泥的构造,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我很幸运,参与了中国桥梁建设的黄金时代,见证了无数天堑变通途的奇迹。更幸运的是...他看向镜头外的苏颖,在这条路上,有人始终相伴。
直播结束后,在亿万观众看不见的镜头之外,周远做了一件他从未在公开场合做过的事——单膝跪地,向苏颖求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的一句:建了这么多桥,是时候搭建我们自己的家了。
苏颖泪流满面地点头,在尚未正式通车的大桥中央,在碧海蓝天之间,两人紧紧相拥。远处,施工船队鸣响汽笛,仿佛在为这对工程师恋人送上祝福。
婚礼定在三个月后,恰逢港珠澳大桥通车典礼。周远特意将母亲的设计手稿复制了一份,装裱在相框中带到了婚礼现场。父亲看着儿子的幸福模样,悄悄抹泪:老伴啊,你看到了吗?远儿不仅建了好桥,也找到了好归宿...
婚后的周远依然奔波在各个重大工程之间,但无论多忙,每周五晚上都会准时回到上海的家。苏颖也渐渐从纯粹的商业领域转向技术管理,夫妻二人甚至合作发表了几篇工程管理论文。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一周年时,周远和苏颖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来到桥上。小家伙好奇地指着巨大的桥塔咿咿呀呀,苏颖笑着说:看来咱家要出第三代工程师了。
周远没有回答,只是将儿子举高,让他看得更远。东海的朝阳正冉冉升起,照耀着这条蜿蜒在海上的钢铁巨龙,也照耀着这个桥梁世家的新篇章。
在更远的海面上,港珠澳大桥如一道珍珠项链串联起三地;在内陆的群山之间,矮寨大桥依然巍然屹立;而珠江口,那座开启周远传奇的虎门大桥,二十多年来车流不息,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代工程师的成长。
周远想起母亲剪报集的最后一页,他亲手贴上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报道,旁边是他模仿母亲笔迹写的一行字:
桥,连接的不只是土地,还有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
海风拂过,怀中的儿子咯咯笑着抓住他的手指。周远知道,中国桥梁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和苏颖,将一起见证并参与更多的奇迹诞生。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