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贵州高原的雾气还未散去。周远站在北盘江大峡谷东侧的观测平台上,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谷底江水如一条细线,在晨光中泛着微光。
垂直高度565米。陈明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周工,我们又刷新世界纪录了。
周远没有立即回应。他注视着眼前这片被当地人称为鬼见愁的峡谷——近乎垂直的峭壁,裸露的灰白色石灰岩,以及隐约可见的溶洞洞口。这里将是北盘江大桥的所在地,一座主跨720米的斜拉桥,桥面距江面的垂直高度将超过目前世界第一的四渡河大桥。
把详勘报告发我邮箱。周远最后看了一眼雾气缭绕的峡谷,通知设计组九点开会,讨论溶洞处理方案。
回到临时指挥部,周远发现办公桌上多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和一份三明治。杯垫下压着一张纸条:别又跳过早餐。——苏
周远嘴角微微上扬。结婚两年,苏颖已经摸清了他工作狂的习性。怀孕五个月的她本可以留在上海舒适的家,却坚持跟着来到这偏远山区,负责大桥的健康监测系统部署。
咖啡才喝了一半,陈明就急匆匆闯了进来:周工,出问题了!西岸锚碇区域发现新的地下溶洞群,初步探测至少有七个相互连通的洞穴!
周远放下咖啡杯,立即调出刚传到的地质雷达图像。屏幕上,西岸山体内部布满蜂窝状的黑色区域,像被蛀空的牙齿。
比预想的严重得多。周远眉头紧锁,原定的重力式锚碇方案行不通了。
要不要考虑改用隧道式锚碇?陈明提议,就像我们在矮寨大桥做的那样。
周远摇头:岩体完整性太差,隧道锚风险太高。通知设计组提前开会,八点半,所有人到场。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墙上的大屏幕显示着北盘江大桥的设计图和最新地质数据,十几个工程师低声讨论着,见周远进来,立刻安静下来。
各位,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周远直奔主题,西岸锚碇区地质条件比预期复杂得多。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设计方案。
设计组长张毅首先发言:如果采用桩基承台锚碇,穿过溶洞层,至少需要150米长的钻孔桩...
工期会增加至少六个月。施工负责人老李立即反对,而且在这种地形钻150米深孔,设备都难进场。
争论持续了近两小时,方案一个个被提出,又被否决。周远始终沉默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画几笔。直到讨论陷入僵局,他才站起身,走到白板前。
也许我们思路错了。他画出一个全新的结构示意图,为什么一定要用传统锚碇?看看这个——空腹式连续刚构,将主塔与桥面刚性连接,部分荷载通过桥面自身传递到东岸。
会议室鸦雀无声。这个方案完全颠覆了原先的斜拉桥设计,等于是创造一种新的桥梁形式。
理论上可行,但计算量巨大。张毅推了推眼镜,而且国内外没有先例...
杭州湾大桥的复合基础当初也没有先例。陈明突然插话,眼睛盯着周远的草图,周工,这个设计能减少西岸70%以上的锚固力需求!
讨论重新热烈起来。年轻工程师们跃跃欲试,老成持重的则提出各种质疑。周远静静听着,不时在草图上添加细节。最终,他拍板决定:兵分两路——张毅带队优化传统锚碇方案;陈明和我负责空腹式刚构的可行性研究。一周后比选。
散会后,陈明留下来帮周远整理资料。阳光透过临时板房的窗户,在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工,您是不是早有这个想法?陈明好奇地问。
周远笑了笑:在港珠澳大桥时就有雏形,但当时条件不成熟。他指向草图中的关键节点,这里的应力分布很复杂,需要新型材料支撑。正好试试你研发的碳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
陈明眼睛一亮:您看了我的论文?
不仅看了,还推荐给了材料期刊。周远从抽屉取出一份评审意见,下个月发表,恭喜。
陈明接过文件,双手微微发抖。十年前,他还是周远手下一个刚毕业的助手;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将被用于世界级大桥的建设。这种传承感让他喉头发紧。
对了,苏总怎么样?陈明换了个话题,听说孕吐很严重?
周远表情柔和下来:好多了。她坚持每天工作四小时,监测系统部署一点没耽误。
正说着,周远的手机响了。是国际长途,显示来自日本。
周先生,好久不见。电话那头是中村裕也,语气却不像往常那样自信,有个...不太愉快的消息。
原来,中村刚在国际桥梁工程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质疑中国一味追求桥梁高度是技术虚荣,并特别提到正在筹备的北盘江大桥可能牺牲长期安全性换取纪录。
佐藤教授并不赞同我的观点,但编辑部认为有讨论价值...中村的声音越来越小。
周远沉默片刻:学术争鸣很正常。等我们的设计方案确定后,欢迎你亲自来看看。
挂断电话,陈明气愤地握紧拳头:他们自己建不了,就来质疑我们?
用技术说话。周远平静地说,抓紧计算吧,我们的空腹式方案要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
接下来的七天,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周远带领一组人进行结构计算和风洞试验模拟;陈明则负责新型复合材料的关键节点测试。苏颖尽管妊娠反应严重,仍坚持每天来指挥部,协助分析数据。
第七天深夜,当最后一组数据验证通过时,临时办公室里爆发出欢呼声。空腹式连续刚构方案不仅解决了西岸锚碇难题,还将用钢量减少了15%,工期缩短三个月。
明天向部里汇报。周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陈明,你来主讲。
陈明愣住了,但这是您的设计...
技术需要传承。周远拍拍他的肩,你比我更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
第二天上午的视频汇报会上,陈明表现出色,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征服了部里的专家。方案获得一次性通过,连一向苛刻的张建国副部长都称赞思路大胆,论证严谨。
庆功宴上,周远悄悄离席,来到工地边缘的观景台。夜幕下的北盘江峡谷深邃神秘,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鸟类的啼叫。
就知道你在这里。苏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披着一件厚外套,孕肚已经很明显,累了吧?
周远连忙扶她坐下:你应该多休息。
躺久了更难受。苏颖望着黑暗中的峡谷,听说日本那边有质疑?
技术争论而已。周远轻描淡写,倒是你,监测系统部署得怎么样了?
苏颖知道他在转移话题,也不拆穿:很顺利。这次我们采用了新型光纤传感器,精度比传统设备高十倍。她顿了顿,对了,我拒绝了瑞士总部的调令。
什么调令?
让我回日内瓦主管全球技术研发。苏颖轻抚腹部,但我想让孩子出生在中国,最好能让他第一眼就看到爸爸建的大桥。
周远喉头一哽,将妻子搂入怀中。远处工地的灯光在夜色中连成一片,像星辰落入凡间。
一周后,北盘江大桥正式开工。第一根试验桩打入西岸岩层时,周远站在最前线监督。钻机轰鸣声中,陈明匆匆跑来:周工,国际桥梁学会发来邀请,希望您在下个月的东京会议上回应对中国高桥建设的质疑。
周远点点头:回复他们,我会出席。不过不是,而是。
就在这时,钻机突然传来异常震动。周远立即叫停作业,亲自下到钻孔检查。在二十米深处,他发现了一条未探测到的岩溶管道,正汩汩冒着地下水。
通知地质组。周远爬出钻孔,浑身泥水却神情平静,又有个小惊喜等着我们解决。
夕阳西下,将周远的影子拉得很长。在他身后,第一批施工设备正陆续进场;面前,北盘江峡谷依然险峻神秘。但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世界瞩目的钢铁虹桥,而他和他的团队,将再次书写中国桥梁建设的新篇章。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