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晒秋节还有半个月,枫溪镇的村民们开始忙着晒秋粮 —— 今年的雨水好,粮食收得多,玉米、豆子、红薯堆在院子里,像小山一样。可原来的晒秋架都是一层的,根本晒不下这么多粮食,村民们都愁坏了。
“陈先生,你点子多,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 张村长找到济世堂,眉头皱得紧紧的,手里拿着烟袋,却没点,“往年的晒秋架都是一层,今年粮食多,一层根本晒不下。要是晒不干,冬天就没的吃了,家里的孩子还等着粮食过冬呢。”
陈建国想了想,忽然想起现代的晾衣架 —— 是多层的,能晒很多衣服。他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做多层晒秋架!把架子做成三层,每层都铺上网状的竹篾,这样通风好,粮食干得快,还能晒更多。”
他拿过纸笔,画了个草图 —— 用木头做支架,有一米五高,三层,每层之间的距离是四十厘米,竹篾铺在上面,用钉子固定好,这样粮食就不会掉下来。张村长凑过来,眼睛都亮了,手指指着草图:“这个好!这个好!咱们现在就找木匠做,越多越好!”
村民们听说有办法,都来帮忙 —— 张大叔扛着木头,肌肉绷紧,脸憋得通红;李大婶编竹篾,手指灵活,竹篾在她手里像条小蛇;王婶给大家送水,还带了包子,让大家饿了就吃;小丫也来帮忙,帮着递钉子,虽然力气小,却很认真。
济世堂的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锯木头的 “吱呀” 声、编竹篾的 “沙沙” 声、大家的说笑声混在一起,像首热闹的歌。陈建国跟着一起忙活,教木匠怎么定架子的高度,怎么让每层都平稳 —— 木头要选结实的,不能有虫眼;竹篾要编得密一点,不然小颗粒的豆子会掉下来。
“建国,你这脑子真好用,要是在以前,你肯定是个好工匠!” 赵二柱帮着递工具,笑得很开心,“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晒秋架还能做多层的?”
陈建国笑了,想起以前在公司,他做策划案时也总画草图,可那时候老板总说他的想法 “不切实际”,说他 “不懂市场”,现在却被大家当成 “宝贝”,每个人都觉得他的想法好。原来不是他的想法不好,只是没找对懂他的人。
没过两天,二十个多层晒秋架就做好了,立在镇口的空地上,像一排整齐的小房子。木头是浅棕色的,竹篾是黄绿色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村民们把玉米、豆子倒在上面,金黄的粮食铺了满满一层,像给晒秋架盖了层金子,好看得很。
“陈先生,你看!” 李大婶指着晒秋架,笑得合不拢嘴,手里还拿着个玉米棒,“这样晒,三天就能干,比以前快多了!以前一层晒秋架,要晒一个星期才能干,现在三层,又快又省地方!”
可没过多久,又出了个小问题 —— 中午的太阳太毒,粮食晒得太快,有的玉米都晒裂了,豆子也有点发脆。村民们都急了,围着晒秋架转,不知道该怎么办。
陈建国想了想,眼睛一亮:“咱们在晒秋架上搭个可活动的棚子!用竹竿做架子,上面盖茅草,中午太阳毒的时候盖上,早晚再掀开,这样粮食就不会晒裂了。”
村民们照着做了,很快就搭好了棚子 —— 茅草盖得很匀,竹竿也绑得结实。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大家把棚子盖上,粮食在棚子下面,既能晒到太阳,又不会被晒裂。到了傍晚,再把棚子掀开,让粮食透透气,第二天早上再晒。
张村长特意拿了块红布,找镇上的秀才写了 “陈先生帮晒秋,粮食满仓流” 几个字,挂在镇口的枫树上。红布在风里飘着,很显眼。路过的邻镇村民看见,都停下来问这是谁的法子,枫溪镇的人都骄傲地说:“是我们镇的陈先生,从外面来的,可厉害了!他还会教我们急救,帮我们修屋顶,是个好人!”
晚上,陈建国坐在晒秋架旁边,看着满天的星星 —— 星星很亮,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钻。怀表突然微微发烫,他摸出来,虽然没出现画面,可他好像能感觉到林慧和乐乐的气息,好像他们就在身边,陪着他。
他对着怀表轻声说:“林慧,乐乐,我现在能帮很多人了,我学会了怎么照顾别人,怎么解决问题。等我回去,一定好好陪你们,好好听你们说话,再也不跟你们吵架了。”
风里带着枫树叶的香气,吹在脸上暖暖的。陈建国想起爷爷说过的话:“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舒服,是为了能帮到别人,能让身边的人过得好。” 以前他不懂,觉得爷爷的话太 “老套”,现在在这枫溪镇,他终于懂了 —— 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成功都让人踏实,比任何财富都让人满足。
喜欢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