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厂的蒸汽织布机又“咔嗒”一声卡壳了,维修工老李蹲在机器底下,手里攥着拧坏的齿轮,急得额头冒汗——这已是本周第三次出故障,库房里的备用齿轮早就用完了,再修不好,这台织机今天就得停摆。
“李师傅,齿轮来了!”学徒小王抱着个油布包冲进来,拆开一看,崭新的齿轮泛着金属光泽,尺寸比原来的还精准几分。老李一愣:“这么快?我早上才报的缺件啊!”
“是机械厂刚送过来的,他们说以后咱们要啥零件,当天就能补上。”小王指着齿轮内侧的刻字,“你看,这还有咱们厂的专属编号呢!”
老李把齿轮装上,织布机重新转起来,梭子飞得比以前还稳。他摸着齿轮上光滑的齿纹,忽然想起半年前——那时候齿轮得从外地商行进货,路上要走半个月,价格还贵,每次坏机器都得等上十天半月,光停工损失就够心疼的。
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纺织厂与机械厂的“联动计划”。
一、零件直供:砍掉中间商,速度提三倍
“以前咱们买一台纺纱机,得经三道中间商,每过一手就加价一成,最后到厂里,价格比出厂价贵了近一半。”纺织厂掌柜拿着旧账本叹气,“最糟的是售后,零件坏了找中间商,中间商找厂家,一圈转下来,机器都锈了。”
联动计划实施后,第一刀就砍向了中间商。机械厂在纺织厂隔壁建了个“零件直供站”,按纺织厂的设备清单,提前备好常用零件——小到织布机的梭子、纺纱机的锭子,大到蒸汽锅炉的压力表,库房里永远存着三个月的用量。
“现在报缺件,上午打电话,下午就送到,要是急件,机械厂的师傅还能上门安装。”老李给织机上油时,指着墙上的联络簿笑道,“你看这记录,上个月报修的十七个零件,全是当天解决,没耽误一台机器运转。”
更划算的是价格。机械厂按成本价加5%的利润供货,比从外地买便宜三成还多。光是这一项,纺织厂每月就能省出两千两银子,够发半个月工钱了。
“省下来的钱,咱们添了三台新织机。”掌柜翻着新账本,笔尖在“利润”那栏顿了顿,“这才叫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定制化改造:机器跟着需求“长本事”
纺织厂最近接了笔新订单——南洋商人要一批细棉纱,要求纱线细度达到60支,可厂里的纺纱机最多只能纺40支,换机器得花一大笔钱。
“改改就能用。”机械厂的总工程师拿着图纸找上门,“把纺纱机的滚筒换成精密齿轮,再调一下牵伸倍数,保准能纺60支。”
三天后,改造后的纺纱机转了起来,细如发丝的棉纱从锭子上绕下来,均匀得像银丝。南洋商人验货时赞不绝口,当场把订单加了一倍。
“这要是搁以前,要么推掉订单,要么花重金买新机器。”纺织厂的挡车工们围着机器看新鲜,“现在机械厂的师傅上门改造,花的钱还不到买新机的十分之一,太值了!”
机械厂还专门派了个“技术联络员”驻厂,每天记录机器的运转数据:哪台织机的磨损最快,哪台纺纱机的能耗最高,晚上带回厂里分析。一周后,改进方案就送了过来——给高能耗的机器加个节能阀,给易磨损的部件换个耐磨材质,小改小动,却让纺织厂的煤耗降了15%,机器故障率跌了近一半。
“他们比咱们还懂这些机器!”纺织厂的老掌柜感慨,“就像给机器请了个‘私人医生’,小病小痛当场治,大病大痛提前防。”
三、利润反哺:研发进入“加速度”
纺织厂的成本降了,订单多了,每月的盈利稳稳涨了三成。按照联动协议,其中的10%要反哺给机械厂,专门用于研发新设备。
“这笔钱太关键了!”机械厂的铁匠们围着新出炉的“自动络筒机”欢呼。以前靠手工绕线,一个工人一天最多绕十个筒子,这台机器一小时就能绕五十个,还绕得更紧更齐。
“这机器里的精密轴承,就是用纺织厂反哺的钱研发的。”机械厂掌柜拍着机器外壳,“以前舍不得买高级钢材,现在能用上最好的料,机器寿命直接翻倍。”
更妙的是“联合研发”——纺织厂的工人最懂生产痛点,机械厂的工匠最懂机械原理,两边凑在一起画图,出来的设备往往“直击要害”。
比如纺织厂的女工反映“换纱锭太费劲儿”,两边一碰头,就设计出带自动换锭装置的纺纱机;听说“布面总沾绒毛”,就加了个小型吸尘器在织机上。这些小创新看着不起眼,却让纺织厂的生产效率又提了一成。
“以前是各干各的,现在是绑在一块往前跑。”机械厂的老工匠说,“纺织厂赚得多,我们研发的钱就多;我们的机器越好用,纺织厂就赚得越多——这叫啥?这叫滚雪球!”
四、成本大比拼:20%的优势有多“能打”
年底算总账时,掌柜拿着账本,在油灯下越算越精神:
——采购成本:比去年降了32%(主要是零件直供省的钱)
——能耗成本:降了15%(机器改造的功劳)
——人工成本:降了8%(自动设备多了,省了不少人手)
——停工损失:几乎降为0(零件随叫随到,故障不过夜)
加起来一算,综合生产成本足足降了20%。
这是什么概念?同行业的布料均价是每匹三钱银子,纺织厂因为成本低,能卖到二钱四分,还比别人多赚一分钱。南洋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连以前瞧不上他们的西洋商行,都派人来谈长期合作。
“以前总怕别人压价,现在咱们敢跟他们比性价比!”掌柜把账本拍在桌上,油灯的光映着他眼里的笑,“这联动啊,联的不光是机器,是咱们两家的底气!”
窗外,纺织厂的织机还在“咔嗒”作响,机械厂的铁锤正“叮当”敲打新零件,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越唱越响的歌。谁都知道,这只是开始——当齿轮咬着织线,当创新追着需求,这片土地上的产业,只会跑得更快、更稳。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1858年的澳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