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指挥部像座被遗忘的灯塔,煤油灯的火苗在穿堂风里忽明忽暗,将墙上的军事地图投下扭曲的影子。林烽伏在木桌上,指尖划过系统面板的青铜边框——这面嵌在墙里的“神谕之屏”,自穿越以来已陪他走过三百多个日夜,此刻正幽幽亮着,像块烧红的烙铁。
“人口1503人,煤炭储量12.7吨,硫磺矿脉活性达标,铁矿品位稳定在60%……”他默念着面板上的数据,眉头越拧越紧。三天前侦察队传回情报:县城的鬼子联队新增了一个工兵大队,专门负责“扫荡式清剿”,最近半月已三次突袭周边村庄,抢走粮食三千余斤,抓捕壮丁四十余人。而根据地的手榴弹日产量仅50枚,上次反扫荡时,战士们不得不把最后三枚手榴弹留给掩护群众转移的民兵。
“不能再等了。”林烽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敲打着桌面。就在这时,系统面板突然发出“叮”的一声脆响,蓝光暴涨如昼,一行猩红大字刺入眼帘:
【主线任务更新:建立小型兵工厂(首次军工量产)】
任务目标:建成标准化手榴弹生产线,实现日产量≥200枚(合格率≥95%)
任务期限:30天
任务奖励:
工业设备:车床x5(含高速钢刀具x20、卡盘x5)、铣床x3(含精密夹具x6、分度头x3)
技术资料:《兵工厂建设手册》(含生产线流程图、设备操作规范、安全防爆指南)电子版
技能解锁:【精密加工】(零件公差控制±0.1mm)
失败惩罚:资源管理模块采集效率下降20%(持续30天,影响煤矿\/硫磺矿\/铁矿产出)
林烽猛地坐直身子,油灯差点被他带翻。他太清楚这个任务的份量了——手榴弹是根据地最可靠的“步兵伙伴”,黑火药配方虽简单,但手工装填的产量瓶颈早已掐住咽喉。若能实现量产,不仅能武装更多战士,还能支援周边游击队,彻底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来人!”他抓起桌上的驳壳枪,大步走向门口。
通讯员小周揉着惺忪睡眼推门进来:“支队长,啥事这么急?”
“立刻去请苏工、钱工、赵大柱到指挥部!就说……有十万火急的大事!”林烽的嗓音因激动而沙哑。
不到一刻钟,三个人影匆匆闯进指挥部。苏工怀里抱着个铁皮工具箱,眼镜片上还沾着机油;钱工披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手里攥着半截粉笔;赵大柱扛着把锻锤,军装上满是煤灰——显然都是从各自岗位上直接赶来的。
“支队长,啥事?”赵大柱把锻锤往墙角一靠,嗓门震得油灯晃了晃。
林烽没说话,转身指向系统面板。三人凑过去,看清任务内容的瞬间,表情各不相同:苏工的呼吸陡然粗重,手指颤抖着抚过“车床x5”“铣床x3”的字样;钱工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像在计算什么复杂公式;赵大柱则挠了挠后脑勺,瓮声瓮气地问:“造手榴弹?咱现在一天能造五十个,要扩到二百个?”
“不止是扩产。”林烽拉过木凳坐下,将任务目标和失败惩罚重复一遍,“鬼子最近扫荡频率翻倍,上次反扫荡咱们用了三百枚手榴弹,差点见底。若失败,资源采集效率降两成,煤矿铁矿产量跟着跌,到时候别说造武器,连高炉都得熄火。”
苏工突然拍了下大腿:“车床!铣床!系统给的《兵工厂建设手册》呢?”他伸手在系统面板上一划,一本泛着微光的电子手册凭空出现在桌上,封皮上烫金的“兵工厂建设”四个字在油灯下闪闪发亮。
苏工迫不及待翻开手册,指尖划过目录页时,声音都变了调:“第一章:标准化生产线设计——弹体加工区、装药区、装配区、质检区;第二章:设备参数——车床转速800-1200转\/分,铣床进给量0.1-0.3毫米\/齿;第三章:安全规范——火药粉尘浓度≤20克\/立方米,静电接地电阻<4欧姆……”他越翻越快,最后猛地合上册子,眼眶竟有些发红,“支队长,这手册里连‘弹体螺纹车削角度’‘引信卡槽公差范围’都写得清清楚楚!以前咱们手工敲弹体,壁厚差半毫米就可能炸膛,现在用车床车削,标准化生产后次品率能从30%降到5%!”
钱工一直没说话,此刻才缓缓开口:“车床铣床是好东西,但需要稳定动力。咱们现在靠人力鼓风的土高炉,动力根本带不动精密机床。”他指了指手册附录里的“动力系统示意图”,“得用煤矿的蒸汽机,皮带传动带动设备。另外……”他看向林烽,“设备再先进,没人会用也是废铁。得培训技术工人,至少二十个能看懂图纸、操作机床的。”
“培训的事我来办!”苏工立刻接话,“系统‘人员培训’模块能开‘专业技能班’,我教车床铣床操作,钱教授教火药配比,赵班长带工人搞基建。”
赵大柱蹲在地上,用锻锤敲了敲手册里的“厂房地基图”:“这厂房得靠近矿山吧?铁矿锭运过来方便。还有,地基要打多深?咱矿工挖过煤窑,知道啥样的石头地基结实。”他抬头看向林烽,“支队长,选在秃鹫坡咋样?那地方原先是采石场,地势平,旁边就是铁矿脉,离煤矿也就五里地。”
林烽没立刻回答,目光扫过三人:苏工的狂热、钱工的严谨,每个环节都考虑风险、赵大柱的务实,基建必须贴近资源——这正是他最需要的团队。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拍了拍桌子:“就这么办!三天内选址动工,苏工负责设备调试和工人培训,钱教授盯紧火药配方和动力系统,赵班长带矿工加固地基。记住,三十天内必须让生产线转起来!”
会议持续到后半夜。苏工抱着手册不肯撒手,钱工在角落里用粉笔在石板上画蒸汽机传动图,赵大柱则带着通讯员小周去秃鹫坡实地勘察。林烽独自留在指挥部,再次调出系统面板,仔细研究“车床x5”“铣床x3”的参数:
车床:型号“解放-1型”,床身长2.5米,最大车削直径300毫米,配备三爪卡盘、四爪卡盘、顶尖等夹具,刀具含外圆车刀、螺纹车刀、切断刀等;
铣床:型号“工农-2型”,工作台尺寸800x400毫米,可加工平面、沟槽、齿轮,配备立铣头、分度头,适合加工引信卡槽、弹体防滑纹等精密结构;
配套刀具:高速钢材质,硬度hRc62-65,耐磨性是普通铁刀的5倍。
“这哪是‘车床铣床’,分明是工业革命的入场券。”林烽喃喃自语。他想起了穿越前的大学课堂——教授曾说过“工业化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那时只当是课本上的口号,如今才明白其中的血泪:鬼子的飞机大炮为何所向披靡?因为他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据地为何处处受限?因为连造手榴弹都得靠手工敲打。
“支队长,你看这个!”苏工突然从门外冲进来,手里举着手册翻到“生产线流程图”那页,“这里画了‘U型生产线’——弹体从车床出来,直接送到铣床加工引信孔,然后到装药区灌炸药,最后装配引信。工序无缝衔接,一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熟练后速度能翻三倍!”
林烽凑过去,只见流程图上的箭头像条银色的河流,串联起各个车间:
铁矿锭→车床(车削弹体)→铣床(加工引信孔+防滑纹)→质检(测壁厚\/螺纹)→装药区(硫磺炸药+锯末+石蜡)→装配区(拧引信+缠油纸)→成品库
“以前咱们是‘作坊式’,一人从头做到尾,现在搞‘流水线’,专业化分工。”苏工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按这个流程,一个熟练工一天能车削30个弹体,5台车床就是150个,加上铣床加工引信孔,日产200枚绝对没问题!”
钱工这时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块石板:“蒸汽机我算好了,用煤矿的劣质煤,双缸蒸汽机带8台机床刚好。我在煤渣里掺了铁矿渣当配重,动力能提升10%。”他顿了顿,“还有安全问题——火药库必须单独建,用防爆墙,通风口装铜丝网防静电。”
赵大柱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秃鹫坡的地基我看过了,下面是花岗岩,硬得很!就是得挖排水沟,上次下雨积水漫过膝盖,机床怕潮。”
林烽听着三人的汇报,心中渐渐有了底。他想起系统面板上“失败惩罚”的警示——资源采集效率下降20%,意味着煤矿日产从500斤降到400斤,硫磺矿从200斤降到160斤,这足以让高炉熄火、炸药停产。他必须让这条生产线在一个月内转起来,不仅为了完成任务,更为了让根据地拥有“造血能力”。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会议终于结束。四人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远处矿山的轮廓,晨雾中依稀可见矿工们上工的队伍。
“支队长,咱啥时候动手?”赵大柱搓着满是老茧的手,锻锤在肩上晃悠。
林烽的目光越过群山,望向县城方向——那里是鬼子的据点,也是他们掠夺资源的源头。他握紧腰间的“小周”电弧枪,枪身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三天内选址动工,七天内完成地基,十五天内设备到位,三十天内……让鬼子听听咱们机床的轰鸣声!”
苏工突然笑了,他举起手册对着晨光:“支队长,您知道吗?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最早的手榴弹生产线,也是从五台车床、三台铣床起步的。今天,咱们在秃鹫坡复制他们的奇迹。”
钱工推了推眼镜,镜片上的晨雾渐渐散去:“别忘了,咱们还有‘人员培训’模块。等工人学会操作机床,以后不仅能造手榴弹,还能造步枪、迫击炮……”
“造大炮!”赵大柱一拍大腿,“等咱有了大炮,直接轰了鬼子的炮楼!”
林烽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系统面板。面板右下角,一行小字悄然浮现:
【兵工厂用地需求:500㎡,推荐选址:秃鹫坡,废弃采石场,地质稳定,距煤矿5公里,距铁矿3公里】
他转头看向秃鹫坡的方向,朝阳正从山后爬上来,将那里的岩石染成金色。那里曾是采石场,如今将成为根据地第一个“工业心脏”——车床的轰鸣将取代采石的锤声,铣刀的旋转将刻下反抗的印记,标准化的手榴弹将从那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战场,成为刺向鬼子心脏的尖刀。
“开工!”林烽大吼一声,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远处,矿工们的号子声、锻铁的叮当声、新兵训练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属于根据地的“工业序曲”。而系统面板上的“任务进度条”,正从0%缓缓向前移动,预示着一场静悄悄的工业革命,即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爆发。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