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秃鹫坡的乱石堆在熹微的晨光里泛着青灰色。林烽勒住缰绳,胯下的枣红马不安地刨着蹄子——这片废弃采石场像个被剖开的胸腔,裸露的岩石缝里长着几簇枯黄的蒿草,风一吹就簌簌作响,活像无数只干瘦的手在抓挠。
“支队长,就是这儿。”通讯员小周跳下马,指着坡中央那片相对平坦的空地,“老乡说,前清时候这儿是个石灰窑,后来窑塌了,就成了采石场。”
林烽翻身下马,靴底碾过碎石发出“咯吱”声。他展开系统面板,指尖在“资源管理”模块的地图上划过——秃鹫坡的坐标旁标注着绿色对勾:地质稳定(花岗岩基底)、无地下水渗出、岩石硬度莫氏7级(适合建重型厂房),推荐理由栏写着:“天然岩壁可阻挡爆炸冲击波,距煤矿5公里、铁矿3公里,运输成本低。”
“就这儿了。”他拍了拍小周的肩,“去叫苏工和赵大柱过来,咱们现场定方案。”
勘察队刚走到坡下,就被一群村民拦住了。为首的张老汉拄着枣木拐杖,身后跟着七八个手持锄头的汉子,个个面色阴沉。
“林支队长,俺们知道你要在这儿建厂。”张老汉往前跨一步,拐杖重重戳在地上,“但这秃鹫坡是咱村的‘龙脉’!当年刘半仙说,这坡下有‘镇山之宝’,挖不得!”
林烽皱起眉。他认得这张老汉——张家庄的族长,祖辈靠给地主挖煤为生,最信“风水”这套。上次东沟煤矿招工,就是他带头反对,说“挖煤断了地气”,还是林烽带着系统地质报告(显示煤层距地表仅80米,不影响民房地基)才说服了他。
“张大爷,您说的‘龙脉’,是不是指那片石灰岩?”林烽指着坡顶的峭壁,语气平和,“系统‘资源管理’模块显示,那儿就是普通的沉积岩,成分是碳酸钙,没啥特别的。”
“你懂个屁!”张老汉突然激动起来,“俺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儿种地,哪年不是风调雨顺?自从采石场开了,村里就闹旱灾!这坡就是‘白虎煞’,挖了要遭报应的!”
他身后的汉子们跟着起哄:“对!不能挖!”“挖了龙脉,老天爷要罚的!”
林烽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跟迷信较劲没用,得用事实说话。他打开系统面板,将“秃鹫坡地质报告”投影到随身携带的帆布上——三维地形图里,岩层结构、地下水分布、岩石硬度一目了然。
“张大爷,您看这儿。”他用树枝指着图上的一片蓝色区域,“系统检测显示,秃鹫坡地下30米内没有地下水,所以不会‘断水脉’;岩石硬度7级,比村里的青砖还硬,建厂房稳当得很。”他又切换到“气候数据”,“再说闹旱灾,那是去年夏天副热带高压北移,整个冀南都干旱,跟采石场没关系。”
张老汉眯着眼看了半天,还是摇头:“就算没龙脉,这地方也晦气!采石场死了三个人,冤魂不散!”
林烽突然想起什么。他转身对小周说:“去把张婶子叫来。”
不一会儿,张老汉的儿媳张婶子匆匆赶来,怀里抱着个布包。她打开布包,里面是半块发霉的玉米饼:“支队长,俺家娃去年冬天饿晕在坡下,是您给的这块饼救了他。您说要建厂,俺第一个赞成——有了厂,俺男人就能去当矿工,不用再去给鬼子修炮楼了。”
张老汉的脸色变了变。他看看儿媳怀里的玉米饼,又看看林烽腰间的驳壳枪沉默了半晌,突然蹲在地上,用拐杖戳着地面:“行吧……但你得答应俺们,优先给村里修水渠,让俺们浇地。”
“没问题!”林烽立刻答应,“等厂房建好,第一件事就是修水渠。另外,招工优先考虑张家庄的年轻人,工资比别的村高一成。”
张老汉这才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那俺们不拦你了。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挖坏了地基,俺们拆了你这厂房!”
说服村民后,林烽立刻带着苏工、赵大柱和测绘队上了秃鹫坡。
苏工摊开图纸,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主车间得占300㎡,车床铣床区放中间,两边是装配区和弹药库;动力室要靠近煤矿,用皮带传动带动机床;质检室得有模拟投掷场,测试手榴弹的杀伤半径……”
他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尺寸:
- 主车间:长30米,宽10米,高6米(屋顶用杉木梁+茅草铺顶,防风防雨);
- 车床\/铣床区:5台车床呈“一”字排开,3台铣床靠墙放置,中间留2米宽的通道(方便工人搬运零件);
- 装配区:设10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配钳子、扳手、油纸(缠手榴弹用);
- 弹药库:单独一间,用50厘米厚的夯土墙+10厘米钢板做隔层,门口装铜丝网门;
- 动力室:放双缸蒸汽机(15马力),用皮带连接车床铣床,墙上开通风口;
- 质检室:10米x10米空地,堆着沙袋,画着杀伤半径刻度线。
“这布局是‘U型生产线’。”苏工推了推眼镜,“弹体从车床出来,直接送到铣床加工引信孔,然后到装配区拧引信,最后到质检室测试。工序无缝衔接,一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熟练后速度能翻三倍。”
赵大柱蹲在地上,用锻锤敲了敲图纸上的地基部分:“地基得挖1米深,铺30厘米厚的碎石垫层,再用夯土夯实。俺从铁矿营抽调20个石匠,三天就能打好地基。”
“防尘罩也得准备。”林烽补充道,“车床铣床最怕灰尘,纺织组用土布缝几个大罩子,不用的时候罩上。”
小周立刻举手:“支队长,俺去通知纺织组!她们昨天刚纺出一匹粗布,正好做防尘罩。”
苏工突然想到什么:“动力室的皮带传动会不会有噪音?鬼子要是听见,说不定会来轰炸。”
钱学森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他不知何时也跟了过来,手里拿着块石板:“用牛皮带代替橡胶带,噪音小一半。另外,动力室建在岩壁后面,能挡住部分声音。”
林烽点点头,在图纸上添了几笔:“就这么办。明天开始,赵班长带人打地基,苏工带测绘队画定位线,小周去准备石灰和绳子。”
第二天天刚亮,秃鹫坡就热闹起来。
赵大柱带着20个石匠,扛着铁锹、镐头、夯土杵,在预定位置挖地基。他们先在地面上画出1米x1米的方格,然后用镐头刨开表层的碎石,露出下面的花岗岩。
“小心点!别挖到岩层裂缝!”赵大柱喊着,用水平仪测量地基的平整度,“左边再挖5厘米,右边垫点碎石!”
铁矿营的战士们也来帮忙。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搬运碎石垫层,一组用夯土杵夯实地基。夯土杵是赵大柱用废弃的铁轨改制的,重20斤,抡起来“嘿哟嘿哟”响,每夯一下,地面就下沉一分。
“支队长,您看这地基牢不牢?”一个叫栓子的战士抹了把汗,指着刚夯实的地基问。
林烽用脚踩了踩,又用拳头砸了砸:“比城里的青石板还硬!鬼子要是敢来炸,除非用大炮轰。”
另一边,苏工带着测绘队用石灰在地面上画设备定位线。他们先确定主车间的中心线,然后按照图纸上的尺寸,用绳子拉出车床、铣床、工作台的位置。
“车床的中心线要和皮带传动轴对齐。”苏工拿着直角尺,仔细测量着,“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不然皮带会打滑。”
小周带着通讯员们,用石灰在地面上画出一个个白色的方框——那是车床、铣床、工作台的位置。他们画得很认真,生怕出一点差错。
纺织组的妇女们也来了。她们带着针线和土布,在赵大柱的指导下,缝制防尘罩。防尘罩是长方形的,比车床大一圈,上面开着口,方便工人操作。
“这罩子得缝两层。”张婶子说,“外层用粗布,内层用细布,防尘效果好。”
傍晚时分,秃鹫坡的地基已经打好,设备定位线也画好了。林烽站在坡顶,望着初具雏形的厂房框架,心中充满了期待。
“支队长!”小周突然跑过来,手里举着个油布包,“系统提示!车床\/铣床将于3日内送达,由地下交通站从敌占区秘密转运!”
林烽打开油布包,里面是张纸条,上面写着:
【设备运输方案】
运输路线:敌占区石家庄火车站→地下交通站→根据地秃鹫坡
押运人员:老交通员李瘸子、侦察队王二蛋负责警戒
设备用稻草包裹,伪装成“农具”,避开鬼子巡逻队
他抬头望向县城方向,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血红色。他知道,这批设备来之不易,是地下党和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转运回来的。
“苏工!”他喊了一声。
苏工从主车间那边跑过来,眼镜片上沾着石灰:“支队长,啥事?”
林烽将纸条递给他:“车床铣床三天内到。你准备一下,设备一到就开始安装。”
苏工接过纸条,手微微颤抖:“支队长,咱们真的要造出标准化手榴弹了?”
“是的。”林烽望着初具雏形的厂房,声音坚定,“三天后,这里将是根据地的‘工业心脏’,车床的轰鸣将取代采石的锤声,铣刀的旋转将刻下反抗的印记!”
风从秃鹫坡吹过,带着碎石和石灰的味道。远处,矿工们的号子声、锻铁的叮当声、新兵训练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属于根据地的“工业序曲”。而系统面板上的“任务进度条”,正从0%缓缓向前移动,预示着一场静悄悄的工业革命,即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爆发。
喜欢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