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的沧溟岛,海风带着一丝凉意,水产品加工厂的车间里却热气腾腾。工人们正忙着将刚运来的鱼鳔清洗、晾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腥味。车间门口,一群穿着深色工装的人正好奇地打量着生产线——他们是越国胡志明市食品厂的考察团,专程来学习渔获深加工技术,也是林彻计划拓展越国市场的关键一步。
考察团团长阮文雄是越国食品厂的厂长,有着二十多年的食品加工经验。他蹲在鱼鳔清洗池旁,看着工人熟练地去除鱼鳔上的筋膜,又拿起一块晒干的鱼胶,对着阳光仔细观察:“这鱼胶质地均匀,透明度高,比我们当地零散加工的品质好太多了。”林彻笑着递过一把小刀:“阮厂长可以试试,咱们的鱼胶韧性足,泡发后不容易散。”阮文雄用刀切开鱼胶,果然如林彻所说,断面细腻,他不禁感慨:“我们越国沿海也有不少渔民,每天都能收集到大量鱼鳔,可因为不懂加工技术,大多都扔了,太可惜了。”
这话正好说到了林彻的心坎里。沧溟岛的渔获深加工虽然已经起步,但随着贸易范围扩大,渔获原料逐渐紧张,而越国丰富的未加工渔获资源,正是沧溟岛需要的;反过来,越国缺乏深加工技术,渔获附加值低,双方合作正好能互补。林彻当即提出合作方案:“我们派技术员去越国,帮你们建立鱼胶、鱼油加工生产线,你们负责提供鱼鳔、鱼鳞等原料,加工后的产品由我们负责销售,利润五五分成。”
阮文雄听完,眼睛立刻亮了。越国食品厂一直想拓展深加工业务,却苦于没有技术,林彻的方案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当场拍板:“就按林岛主说的办!我们每月能提供至少800斤鱼鳔、1500斤鱼鳞,保证原料供应。”
合作敲定后,沧溟岛很快组建了5人的技术团队,由水产品加工厂的老技术员张师傅带队,前往越国胡志明市食品厂。刚到越国,张师傅就带着团队钻进了食品厂的旧车间,手把手教工人处理原料:“鱼鳔一定要用清水反复冲洗,不能有血丝,不然会影响鱼胶的颜色;晾晒时要避免暴晒,最好用竹筛通风晾干,这样能保持鱼胶的韧性。”越国工人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些技术,学得格外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围着张师傅问个不停。
一个月后,越国食品厂的第一条鱼胶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当第一批鱼胶生产出来时,阮文雄拿着成品,激动地给林彻发了电报:“鱼胶品质达标,和沧溟岛的产品一样好!”这批鱼胶中,一半由沧溟岛收购,运到华夏、湾湾等地销售,另一半则在越国本地市场试销。没想到,越国的中产阶级对鱼胶需求很大,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价格甚至比沧溟岛本地还高了0.3龙币每斤。
合作的顺利推进,让双方有了更多想法。阮文雄发现,沧溟岛的鱼罐头在越国很有市场潜力——越国民众爱吃鱼,但新鲜渔获保存时间短,罐头则方便携带和储存。他提议:“我们可以用越国的椰子换你们的鱼罐头,我们的椰子汁清甜,你们的鱼罐头美味,互相交换,既能丰富产品种类,又能节省现金交易。”
林彻觉得这个提议很好。沧溟岛的食品加工一直缺优质的甜味原料,越国的椰子正好能派上用场。双方很快约定:1吨新鲜椰子换200罐鱼罐头,每月交换5吨椰子和1000罐鱼罐头。第一批椰子运到沧溟岛后,食品厂立刻研发出了椰子鱼罐头——在鱼罐头中加入少量椰子汁,既去除了鱼腥味,又增添了清甜口感,上市后深受岛民喜爱。北港村的王大妈买了一罐,尝了之后对邻居说:“这罐头比以前的好吃多了,有椰子的香味,孩子也爱吃。”
而沧溟岛的鱼罐头运到越国后,也迅速打开了市场。胡志明市的超市里,沧溟岛的鱼罐头摆在显眼位置,不少顾客看到包装上的“椰子味”字样,都忍不住买来试试。超市老板笑着说:“每天能卖出去几十罐,很多人买回去当早餐,方便又好吃。”
到1960年12月,沧溟岛与越国的合作已初见成效:每月从越国获得800斤鱼鳔、1500斤鱼鳞和5吨椰子,加工后的鱼胶、鱼油能带来1.2万龙币收入,椰子加工产品又能带来0.8万龙币收入,加上鱼罐头交换的利润,每月总收益达2.2万龙币。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输出,沧溟岛在越国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为渔获深加工产业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
林彻站在水产品加工厂的屋顶,看着远处装满渔获的货轮驶向越国,心里满是感慨。与越国的合作,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还探索出了“技术+资源”的合作新模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可以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让沧溟岛的渔获深加工产业,在南海周边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