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的沧溟镇,政务大厅的长桌上铺满了厚厚的报表,从泛黄的原始记录到油墨未干的统计册,密密麻麻的数字勾勒出第二个五年规划(1956-1960)的经济轨迹。林彻指尖划过“贸易额”一栏,从1956年的25万龙币到1960年的68万龙币,翻了近3倍的数字背后,是全岛上下在经济困局中闯出来的造血之路。
谁也忘不了1958年菲南宾挑衅带来的经济震荡——贸易渠道被掐断,仓库里堆积的500匹布、3000瓶罐头差点烂在手里,财政赤字一度突破4万龙币。正是这场危机,倒逼沧溟岛跳出“单一渔农”的局限,在产业多元化上破局。渔业从“卖鲜鱼”转向“深加工”,1959年建成的水产品加工厂成了经济引擎,鱼胶、鱼油从“废弃物”变成“香饽饽”,仅1960年就出口2.8万斤,创收5.6万龙币;纺织业从“粗布量产”转向“细布提质”,改良后的海浪纹细布在华夏、湾湾市场溢价30%,每月销量突破800匹;就连兵工厂也开辟了“民用赛道”,特种钢打造的刀具、农具年销量达2.4万件,成了稳定的“现金牛”。
贸易网络的拓展更显韧性。面对菲南宾的封锁,赵成带着贸易队开辟了“南海商路”:北通华夏广州,建立细布、刀具的长期供货渠道;东联湾湾基隆,用渔获换尼龙渔网,解决渔民生产难题;南抵柬寨金边,以鱼干换大米,补充粮食储备;西接越国胡志明市,输出加工技术换原料,形成“渔获-加工-出口”的闭环。1960年,仅与湾湾、柬寨、越国的多边贸易就贡献了32万龙币收入,占总贸易额的47%,彻底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最让林彻欣慰的是“内生造血”能力的提升。1956年,沧溟岛80%的工业原料依赖进口;到1960年,铁矿开采量满足兵工厂70%的钢材需求,椰子、橡胶等原料通过易货贸易实现自给,就连机床零件也能由机械厂自主生产。财政负责人老陈翻着账本感慨:“以前是‘赚多少花多少’,现在有了稳定的产业收入,还能存下12万龙币储备金,再也不怕突发状况了。”
1960年12月的南港码头,寒风中矗立着5艘崭新的巡逻舰,舰身“沧溟”二字在夕阳下泛着冷光——这是第二个五年规划军事建设的缩影,也是沧溟岛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守护”的见证。谁能想到,1956年时,全岛只有10艘破旧的小木船,连近海巡逻都勉强,而如今,1万人的护卫队已形成“海-岸-空”初步防御体系。
军事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务实。1958年危机后,林彻放弃了“一步到位扩军2万”的激进计划,转而采取“小步快跑”策略:先从渔民、工人中选拔5000名青壮年,由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半年内形成基础战斗力;兵工厂优先保障枪械、子弹生产,1959年量产的“沧溟-1型”步枪装备部队后,近战能力显着提升;1960年建成的3座岸防炮阵地,配合2架租借的直升机,实现了重点海域24小时预警。虽然离“海陆空三位一体”还有差距,但已足够应对周边小规模挑衅,1960年下半年,菲南宾渔船再未敢越界进入沧溟岛海域。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