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深秋,沧溟岛的梧桐叶染上金黄,林彻在教育部门负责人张岚的陪同下,开启了全岛教育系统专项视察。此次视察的核心,是梳理“二五”规划(1956-1960年)教育建设成果,找准当前瓶颈,为“三五”及长远教育布局定调。全岛47万人口中,3.2万名适龄学童(6-18岁)里90%集中在沧溟镇,教育资源的区域平衡与质量提升,成为此次视察的重点。
首站是沧溟镇,这里是“二五”教育建设的核心区域。林彻先来到1958年建成的沧溟镇第一小学,这是“二五”期间首批新建校,青砖教学楼整洁明亮,教室里配备着半新旧的课桌,墙上贴着学生的书画作品。校长汇报:“‘二五’期间,沧溟镇新建了5所小学,翻新了3所老校,现有小学共8所,28个班级,1450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2%,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林彻走进三年级教室,看到学生们人手一套课本,正跟着老师朗读课文,课堂秩序井然。但他也注意到,每个班级都有50多名学生,后排学生几乎贴着墙壁,老师要扯着嗓子讲课。
随后前往1959年建成的沧溟镇第二中学,校园里的操场铺着碎石,篮球架虽有些陈旧却很稳固,实验室里摆放着从华夏引进的基础设备。教导主任介绍:“全岛现有中学共4所,其中沧溟镇3所(2所新建、1所翻新),南港镇1所新建校,共32个班级,1600名学生。但师资缺口大,尤其是数理化和外语老师,3所中学共用5名理科教师,只能轮流上课。”林彻翻看教师名册,发现近半数老师是“二五”期间从华夏支援来的,本土年轻教师仅占30%,且多为刚毕业的师范生。
全岛唯一的高中——沧溟镇高级中学,是1960年“二五”收官时建成的,2栋教学楼崭新挺拔,现有6个班级260名学生,生源覆盖全岛。校长说:“学生们都很刻苦,去年有10名毕业生考入华夏的大学,还有20名进入岛内的职业院校。但学校缺少专业的升学指导老师,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很迷茫。”林彻和几名高三学生交流,得知不少人想留在岛上做事,却不清楚该选什么专业,林彻当即对张岚说:“要尽快为高中配备升学指导老师,和岛内职业院校、未来的大学提前对接,做好人才培养衔接。”
职业院校方面,“二五”期间已建成地质学院(250名学生)、医学堂(200名学生)和技工院校(300名学生)3所。技工院校里,学生们正在操作车床、学习纺织技术,院长汇报:“目前主要培养钢铁、纺织行业的技术工人,已向工厂输送了150名毕业生,但随着造船厂、兵工厂扩产,船舶维修、武器装配等专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现有师资和设备跟不上需求。”林彻参观后提出:“技工院校要新增船舶维修、武器装配两个专业,明年从华夏引进5名专业教师和10台实训设备,扩招200名学生。”
接着,林彻前往西坡镇、南港镇和东坡镇。这三个镇共有小学6所(2所新建、4所翻新)、中学1所(南港镇新建),但普遍存在师资薄弱问题。西坡镇的村级小学里,一名老师要教三个年级的课程,既要讲语文数学,还要兼顾体育美术。老师无奈地说:“我是沧溟镇中学毕业的,没经过专业培训,很多知识点讲不深,孩子们想学也学不到更多东西。”林彻眉头微蹙,对张岚说:“建立‘沧溟镇名校-乡镇学校’帮扶机制,每所名校对口帮扶2所乡镇学校,定期派老师下乡支教,同时组织乡镇老师到沧溟镇培训。”
视察至12月中旬,教育部门汇总出全岛教育版图:小学共14所(沧溟镇8所、西坡镇3所、南港镇2所、东坡镇1所),中学5所(沧溟镇3所、南港镇1所、西坡镇1所),高中1所(沧溟镇),职业院校3所(地质学院、医学堂、技工院校)。虽然“二五”期间解决了“上学难”问题,但师资不均、职业院校专业单一、缺乏高等教育等短板日益凸显。林彻在阶段性总结会上明确:“下一步要聚焦‘上好学’,既要补齐师资和专业短板,更要规划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为海岛培养高层次人才。”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