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涧的夏日,被层层叠叠的绿意包裹,连阳光都难以穿透那厚重的树冠,只在林间空地投下斑驳摇曳的光影。密营里,曾经弥漫的绝望与饥馑,被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喧嚣所取代——那不是战斗的喧嚣,而是学习的声浪。
“长期潜伏,秘密发展”,这八个字不仅仅是方针,更化作了每日的具体行动。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初步打通物资渠道的保障下,一场旨在提升部队整体素质的“山林课堂”,在这与世隔绝的洞窟与林间,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青山的主场:思想的淬火
最大的洞厅被临时辟为“干部轮训班”的课堂。没有桌椅,学员们或席地而坐,或靠着冰冷的石壁,目光却齐刷刷地聚焦在站在一块用木炭涂黑的石板前的青山身上。
青山的身体依旧单薄,旧伤让他站立稍久便需要微微倚靠石壁,但他的声音却沉稳有力,如同敲击在每个人心头的重锤。
“同志们,我们为什么要打游击战?”青山没有直接讲理论,而是抛出一个问题。
“因为打不过鬼子呗!”一个性急的营长抢答。
“对,也不全对。”青山目光扫过众人,“打游击,是我们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但绝不是被动挨打!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为了最终消灭敌人的战略战术!”
他转身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家回忆一下磐石湾的教训。我们之前,是不是有点把游击战打成了‘占山为王’的堡垒战?总想着守住一块地盘?”
台下不少人默默点头,铁柱更是攥紧了拳头,那段惨痛记忆历历在目。
“毛主席告诉我们,”青山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我们不是要死守一地,而是要像流水一样,在群众这片大海里流动;要像跳蚤一样,在敌人的庞大身躯上灵活跳跃,咬得他遍体鳞伤,不得安宁!”
他结合近期“暗箭”小组的惩奸行动和铁柱的黑山峪伏击,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以及如何建立隐蔽的根据地,如何更有效地发动群众。
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许多过去实践中模糊感觉到却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此刻被系统地梳理、提升,仿佛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课后,讨论异常热烈,连铁柱都开始磕磕绊绊地尝试用刚学到的术语,分析上次伏击战的得失。
陈明的沙盘:战术的打磨
在另一处通风较好的侧洞,陈明主持的班排长战术指挥培训则更具实操性。地上,用沙子、石块、树枝堆砌成了一个简易的沙盘,模拟着周边山区的地形。
“假设你是一个排长,接到任务,需要端掉黑石砬子这个伪军哨卡。”陈明指着沙盘上一个用小木块代表的位置,“你只有三十人,装备一般。敌人有一个加强班,十五人,有简易工事和一挺轻机枪。你怎么打?”
被点名的年轻排长盯着沙盘,挠了挠头:“强攻肯定不行……能不能夜里摸上去?”
“怎么摸?路线选择?敌人哨兵位置?被发现怎么办?”陈明一连串的问题抛过来。
“这……”年轻排长语塞。
陈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大家集思广益。有人建议声东击西,有人建议利用天气,有人提议伪装接近。陈明则在一旁,结合自己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点评着每一种方案的优劣,讲解着小分队渗透、迂回、破袭、伏击的具体战术动作和组织要领。
他还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现地战术推演,让班排长们在真实地形上演练指挥,发现问题,即时纠正。过去很多靠勇气和本能打仗的基层指挥员,开始学会用脑子思考,用更精细的战术去换取胜利,减少伤亡。
林秀的天地:文化的启蒙
而在营地边缘,靠近溪流的一片相对平坦的林间空地上,文化教员林秀的“扫盲班”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学生,不仅有年轻的战士,还有一些主动要求学习的老兵和后勤人员。
没有纸笔,大地就是纸,削尖的树枝就是笔。林秀用清亮的声音,一遍遍教着:
“人——中国人的人!”
“手——拿枪的手!”
“国——咱们要保卫的国家!”
战士们蹲在地上,照着样子,笨拙却无比认真地在泥地上划拉着。铁柱也常常偷偷跑来,蹲在人群后面,用他那粗壮得像胡萝卜的手指,吃力地比划着。当他第一次歪歪扭扭地写出自己的名字“铁柱”时,这个铁打的汉子竟咧开嘴,露出孩子般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林秀不仅教识字,还教唱新的革命歌曲,讲红军的战斗故事,解读《抗日报》(现在是用手抄传阅的方式)上的文章。知识,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这些曾经被剥夺了学习权利的战士们干涸的心田。他们眼中,除了战斗的勇猛,开始闪烁起求知的光芒和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
杨帆的巡视
杨帆无声地穿行在这些不同的“课堂”之间。他听到青山洞厅里传来的激烈辩论,看到陈明沙盘前专注推演的身影,也感受到林秀扫盲班上那求知的热情。
在一个拐角,他看到两个刚下文化课的战士,一边走一边还在用手比划着刚学的生字,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修械所所在的洞穴外,他听到里面传来王铁锤一边敲打零件,一边给徒弟讲解杠杆原理的粗嗓门——这老汉,居然也开始学着用知识来教徒弟了。
杨帆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他走到洞口,望着外面被夕阳染成金绿色的林海。洞内传来的,不再是严冬里死寂的绝望,也不是突围后低沉的喘息,而是一种蓬勃的、向上的、积蓄力量的声音。
这支队伍,正在血与火的间隙,抓住这难得的喘息之机,拼命地吸收养分,磨砺爪牙。他们在系统地治疗战争的创伤,更在系统地武装自己的头脑。
“司令,”陈明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语气中带着欣慰,“感觉怎么样?”
“很好,”杨帆没有回头,声音坚定,“非常好。磐石湾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盘,更暴露了我们自身的许多不足。现在,我们正在把这些不足,一点一点补回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一支只会打仗的军队,是走不远的。一支有思想、懂战术、有文化的军队,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
山林为幕,洞穴为舍,这支百炼余生的队伍,正在这片特殊的课堂里,完成着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最尖锐的利刃,往往在最寂静的磨石上砺就。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烽火涅盘抗日血泪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