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砺剑秣马
杨延昭的意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北疆这片土地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并迅速转化为雷霆万钧的行动。定州的节度使府邸,成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枢纽,将一道道指令发往北疆各处,沉寂不久的边关大地,再次被昂扬的斗志和紧迫的氛围所笼罩。
一、 坚壁与暗垒
二哥杨延浦领了“固本”之命,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并未坐在定州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带着一队亲兵和精通工事的匠人,沿着保州至雄州的边境线,开始了艰苦的实地勘察。
马蹄踏过秋日枯黄的草甸,越过尚未封冻的溪流,登上一座座可以俯瞰边境态势的山丘。杨延浦沉默寡言,却观察入微。他时而下马,用脚步丈量距离,时而抓起一把泥土,感受其质地,时而与熟悉当地地形的老卒、猎户详细交谈。
“此处山坳,视野受阻,易被敌军小队渗透,当设一暗戍,驻兵一火(50人),配强弩三具,烽燧一台。”
“这条小河,水浅滩平,秋冬易结薄冰,人马可涉。对岸那片林子,正好隐匿敌军。需在河滩埋设铁蒺藜,林中设伏弩机关,并于后方高地增筑一小型戍堡,以为策应。”
“此旧烽燧基址尚存,修复比重建省时省力,且与左右烽燧距离适中,信号传递无误,当优先重建,并增派守卒。”
他随身携带的牛皮地图上,很快被各种颜色的符号标记得密密麻麻。新的戍堡位置,烽燧修复与新建计划,暗垒、陷马坑、拒马阵的预设区域,一一定位。他不仅考虑军事防御,还兼顾了戍卒的生活条件,尽量选择靠近水源、便于补给的地点。
回到定州,杨延浦即刻召集工匠头领及各军负责土木工程的将校,将勘察结果化为详细的施工图纸和章程。材料调配、人力征发(以募工为主,辅以轮戍兵士)、进度监督,条分缕析,责任到人。
“工期紧迫,入冬前,所有戍堡、烽燧主体必须完工!暗垒、陷坑等,务必要伪装巧妙,不得被敌军斥候轻易识破。若有怠慢,军法从事!”杨延浦平日温和,此刻却语气森然,无人敢轻视。
很快,北疆漫长的边境线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采石场叮当声不绝于耳,运送木料、砖石的车马络绎不绝,一座座戍堡拔地而起,一道道烽燧重新挺立胸膛。在看不见的角落,工兵们如同辛勤的蚁群,挖掘着致命的陷阱,布置着隐蔽的杀机。一道由砖石、土木和智慧构筑的立体防线,正在悄然成型。
二、 新军与暗刃
三哥杨延训的校场上,则是另一番景象。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编练新军的告示一出,北疆健儿踊跃响应。能加入“杨无敌”直接统领的部队,是无数士卒的梦想。杨延训选拔极严,不仅看重勇力,更注重耐性、纪律和协同。
步卒方阵,着重演练对抗骑兵的战术。不再是单纯的结阵硬抗,而是衍化出更多的变化。大型橹盾在前,长枪如林在后,辅以专砍马腿的斩马刀手,以及手持神臂弩或改进后射速更快的蹶张弩的弩手。阵型可聚可散,聚时如铁壁铜墙,散时如群狼噬虎,针对骑兵冲击的不同阶段,进行层层削弱和反击。
“快!再快!你们是乌龟吗?契丹人的马刀不会等你们摆好架势!”杨延训声若洪钟,骑着战马在阵前来回奔驰,目光如电,任何细微的差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鞭子偶尔会抽打在动作迟缓的士卒旁边,激起更大的干劲。
另一边,新组建的机动骑射部队,暂命名为“掠火骑”,正在适应他们的新坐骑——来自白豹川的部分西夏良马。这些马匹体型或许不如辽国战马高大,但耐力与适应性极佳。
杨延训摒弃了单纯重甲冲锋或轻骑骚扰的固有思路,要求“掠火骑”人马皆披轻便而坚固的皮甲或锁甲,追求速度与灵巧。士卒需在马背上娴熟使用弓箭、马刀以及一种特制的、可投掷的短矛。战术上,强调小队配合,袭扰、侧击、迂回、追击,动如雷霆,散如星火,宗旨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记住!你们不是铁鹞子,也不是皮室军,你们是‘掠火骑’!要像风一样快,像火一样狠,烧得敌人焦头烂额,却抓不住你们的影子!”杨延训亲自示范骑射技巧,虽年岁稍长,但宝刀未老,箭无虚发,引得新兵们阵阵喝彩。
而与这明面上的喊杀震天相比,王贵执掌的“锐士营”扩充,则是在绝对的静默与隐秘中进行。
定州城内外,多了几处看似普通的院落、商铺甚至勾栏瓦舍。这些,都是“锐士营”新的据点。王贵从各军以及江湖中秘密招募人手,标准极其严苛:不仅要身手过人,机敏善变,更要忠诚可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秘密。
训练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远超普通军士的范畴。除了常规的格杀、侦察、潜伏,还包括:易容术、各地方言、契丹语、西夏语的基本掌握、密码书写与破解、毒物辨识与使用、机关消息的布置与拆除、甚至如何利用流言蜚语扰乱敌方民心士气。
王贵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耐心地打磨着这些“暗刃”。他常常在深夜,于秘密训练场内,看着手下们进行着残酷的对抗演练,目光冰冷。
“你们将来要面对的,是辽国的皮室军细作,是西夏的‘麻魁’刺客,也可能是……汴梁某些大人物的暗探。心不够狠,手不够快,脑子不够活,死的就不只是你们自己,还可能连累太师,连累整个北疆!”王贵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渗入骨髓的寒意,“记住,从加入‘锐火’(锐士营内部代号)的那一刻起,你们的名字、过去,都已不重要。你们只有一个身份——太师的影子,大宋的暗刃!”
三、 积储与匠心
五弟杨延环面临的任务,同样繁重而复杂。他不仅要保证现有的粮饷军械供应,还要为未来的长期对峙和大规模战事进行储备。
他首先与北疆各州的转运使司进行了多轮磋商,凭借着白豹川大捷的余威和杨延昭的强硬态度,终于迫使对方承诺,今后所有运往北疆的粮饷物资,必须按质按量,按期送达,并由镇北军派员参与核验。
同时,大规模的屯田计划迅速推开。军队在戍守间隙,开垦边境附近的荒地;鼓励乃至以优惠政策吸引内地流民、边地蕃民落户垦殖,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并承诺三年内赋税减半。北疆广袤的土地上,一片片沉睡的荒原被唤醒,虽然已过秋播时节,但整地、修渠等准备工作已大规模展开,为来年春耕打下坚实基础。
最让杨延环费心的,是秘密军工作坊的设立。他挑选了距离定州数十里外一处隐蔽的山谷,调集了最可靠的工匠,以及一批从各地网罗来的、对奇技淫巧有特殊天赋之人。作坊戒备森严,进出皆需特制令牌和严格盘查。
在这里,改进火药是重中之重。杨延昭提供了一些模糊的方向——提纯硝石、优化配比、尝试颗粒化。工匠们则在杨延环的督促下,进行着一次次危险而枯燥的试验。爆炸的轰鸣声时常在山谷中回响,记录着每一次或大或小的进展。
弩箭的改进也在同步进行。目标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甚至能连发。工匠们研究着弩机的结构,尝试用更好的材料(如精钢)替换关键部件,设计新的箭簇形状以增强破甲能力。
铠甲方面,则在保证防御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重量,增加灵活性。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将小块钢板嵌入皮甲或布面甲中的设计,探索着类似“暗甲”或者早期板甲衣的可能性。
杨延环几乎常驻于此,与工匠同吃同住,讨论技术难题,协调资源。他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进,汇聚起来,可能就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
四、 西线与汴梁风
四哥杨延光肩负着“连横”之责,使命更为特殊。他带着丰厚的赏赐和杨延昭的亲笔信,再次西行。
延州、保安军、金明寨……所到之处,西军将士和蕃部首领无不热情欢迎。杨延光代表杨延昭,将朝廷的封赏和来自北疆的额外慰劳,亲自送到石普、李士彬等将领以及野利刚浪棱等部落首领手中,极尽笼络之能事。他言语恳切,一再强调白豹川大捷是西线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成果,杨太师绝不会独占其功,今后西线北疆更应同气连枝,互为唇齿。
这番姿态,进一步巩固了杨延昭在西线的威望,也将这些边地将领和蕃部势力,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杨延昭为核心的抗敌旗帜下。
同时,杨延光利用自己旧日在禁军和汴梁的人脉,广布耳目。他与一些对王钦若集团不满、或心向边军的旧部、同僚秘密通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着汴梁朝堂的动向。
果然,不久后,各种信息陆续汇总而来。
王钦若一派表面上对杨延昭赞誉有加,但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尤其是在那些掌控言路的御史、谏官中间,开始悄然流传一些论调:
“杨太师功高,固然可嘉,然北疆军权过重,兵甲之利,几近内府,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啊……”
“听闻杨太师广招流民,大兴屯田,其心虽可悯,然边民只知有杨太师,而不知有朝廷,岂不令人忧惧?”
“与蕃部往来过密,厚赏无度,恐养成跋扈,尾大不掉。昔年唐之藩镇,其始莫不如此。”
这些言论,阴险而毒辣,不着痕迹地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结党营私”的嫌疑,一点点涂抹在杨延昭身上。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杨延昭的战略或人品,而是从“制度”、“祖训”、“潜在威胁”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家赵恒和朝野舆论。
这一日,杨延光接到一封来自汴梁的密信,阅后脸色凝重,立刻以最快速度传回定州。
杨延昭展开密信,上面只有寥寥数语:“近日有御史上密折,参太师‘私设军工作坊,擅改军国利器,其心难测’;‘交通蕃部,赏罚由心,几同藩镇’。官家览后,久默不语。王相虽未直接出面,然其门生故吏,推波助澜甚力。风向渐恶,望太师早备。”
看完信,杨延昭沉默片刻,指尖内力再次将信笺化为飞灰。
他走到窗边,望着定州城外苍茫的远山和正在加紧操练的军队。
“私设作坊……交通蕃部……”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罪名,嘴角那丝冷意愈发明显,“果然还是这些套路。看来,光是防守还不够……”
他转过身,对侍立一旁的亲兵统领沉声道:“传令给王贵,让他手下的‘暗刃’,可以开始‘活动’了。目标,汴梁。我要知道,是哪些人在背后鼓唇弄舌,又收了王钦若多少好处。另外,让他想办法,给那位王相爷,也找点‘事情’做做,免得他太清闲。”
“是!”亲兵统领领命,快步离去。
杨延昭的目光重新投向远方,锐利如刀。砺剑秣马,巩固边防,是阳谋,是堂堂正正之师。而朝堂之上的暗战,同样需要利刃出鞘。这场由白豹川大捷引发的余波,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涉及军事、经济、政治的全面较量。北疆的铁幕正在拉起,而汴梁的惊雷,也已在乌云中积蓄着力量。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