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那幅融合了现实与虚拟、时间与空间的画作,像一剂温和却效力深远的解药,暂时纾解了老宅去留与商业化争论带来的家族紧张气氛。
它并未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却悄然拓宽了所有人的思维边界,让一种“共生”的可能性,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争论,变得真切可感。
就在梅家内部关于“根”与“未来”的讨论逐渐从情绪对抗转向理性构建之时,一个来自遥远星辰的机遇,如同天外陨石般,精准地砸中了梅家集团,将其发展的轨迹,推向了一个任何人都未曾想象过的维度。
这机遇的引线,由小梅点燃。
作为梅家第三代中最早接触国际事务、并已在联合国下属机构担任可持续发展顾问的她,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将家族产业与更宏大人类议题相结合的项目。
她参与的一个名为“文明记忆太空备份”的跨国家、跨学科倡议计划,旨在探索将代表地球文明多样性的文化符号、知识精华,以特殊介质长期保存于近地轨道空间站乃至未来的月球基地,作为一种超越政治动荡和地球灾难的文化传承保险。
在一次项目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们正在为选择哪些“文化符号”而争论不休。
西方的代表推崇数字编码的图书馆、经典的乐谱;有的国家则主张保存作物种子库、生物dNA图谱。讨论陷入僵局,似乎每一种选择都合理,却又难以代表文明的全貌。
小梅静静地听着,脑海中却浮现出二姨小艳的合作社里,那些女工们飞针走线的场景,浮现出外婆梅母生前摩挲着旧衣物的温柔眼神,浮现出大姐小红在超市里大力推销本土手工制品时的自豪……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浪漫的念头在她心中破土而出。
她站起身,在众多资深学者和官员面前,用流利而坚定的英语陈述了她的想法:
“各位先生女士,我们是否考虑过,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普遍、也最富有情感温度的载体之一——纺织物与刺绣技艺?”
会场出现了一些细微的骚动和好奇的目光。
“一块布料,一根丝线,”小梅继续道,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动人的感染力,“它们不仅承载着御寒遮体的实用功能,更编织了一个文明的技术水平、审美偏好、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中国的丝绸、波斯的地毯、苏格兰的格子呢……它们本身就是一部部无声的史诗。而刺绣,更是将人类的想象力与情感,通过指尖的舞蹈,永恒地定格在了织物之上。”
她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高清的“梅家云绣”作品图片,尤其是那些蕴含了沙漠星空、胡杨韧劲、以及古老吉祥纹样的创作。
“我提议,我们可以尝试将最具代表性的纺织纤维、染料分子式、以及刺绣的针法逻辑和经典纹样,以极微缩的方式(例如通过激光蚀刻在特种合金薄片上,或编码存入抗辐射芯片),送入太空。这不仅是保存一种‘技术’,更是保存一种‘技艺’,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不同文化的‘手的语言’和‘美的共识’。它比冷冰冰的数据更有温度,比单一的物种基因更富文化内涵。”
这个充满东方智慧和人文情怀的提议,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散了会场的僵持氛围。
许多代表,特别是来自拥有悠久纺织传统国家的代表,纷纷表示赞赏和好奇。项目组委会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采纳小梅的建议,设立一个“人类纺织技艺太空保存”子项目,并委托她牵头完成首期中国区域样本的遴选与制备工作,并与中国航天局下属的商业合作部门进行对接。
消息传回梅家,引发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小艳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从未想过,合作社姐妹们指尖的技艺,竟能拥有如此浩瀚的使命。
她立刻组织最资深的工匠,与科研人员合作,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丝、棉、麻纤维样本,解析最核心的针法密码,提炼蕴含文化故事的经典纹样。
而小晴,则从这个项目中看到了更深远的技术可能性。她的团队一直在攻关新一代航天器用的特种智能材料。
纺织技艺的太空保存项目,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思维的另一扇门。
“不仅仅是保存!”小晴在技术研讨会上,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科学家特有的狂热与专注,“在太空的微重力、强辐射环境下,纺织材料的形成机理和性能会不会发生改变?我们能不能利用这种极端环境,‘纺’出地球上无法制造的新材料?”
她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超越“保存”,迈向“太空制造”。她向中国航天局商业合作部门提交了一份联合研发提案:希望能在下一次货运飞船任务中,搭载一个小型的、“梅家-清华”联合设计的“太空纺织实验模块”。
这个模块将尝试在轨进行微重力下的静电纺丝实验,尝试制造具有特殊结构、可能用于未来航天服内衬、太空舱过滤系统或特殊传感器的纳米纤维材料。
“这不仅仅是情怀,更是前沿材料科学的探索!”小晴极力向略显迟疑的集团管理层解释,“如果成功,其商业价值和科学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将有机会参与定义‘太空制造’的标准!”
就在小晴为她的“太空纺锤”梦想奔波时,陈志远也迎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正吸引全球目光,其中配套的生活舱、月面宇航服内衬等系统,需要采购大量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特殊纺织材料。
数家国际化工巨头和材料公司虎视眈眈,竞争异常激烈。
梅家集团凭借其在特种纺织材料(源于电子厂过滤材料研发和合作社的创新尝试)和技术伦理方面的声誉,也收到了竞标邀请。
陈志远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带队前往月球科研站计划的临时总部参会。
谈判桌上,对手们纷纷亮出王牌:有的强调其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数据;有的展示其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历史;有的则抛出极具竞争力的低价。
轮到陈志远发言时,他没有急于展示参数和价格。他让助手播放了一段简短的视频:视频里,是小艳的合作社里,那位曾因工伤一度绝望的王大姐,如今带着骄傲的神情,一丝不苟地检验着一片用于航天器隔热层的原型纺织材料。
镜头扫过工坊里其他认真工作的女工,最后定格在墙上的“梅家共生准则”和“太空合作项目”标识上。
“各位专家,领导,”陈志远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负责任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对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是成千上万名中国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匠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共同编织的‘品质’和‘信任’。”
他接着介绍了梅家材料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测试数据、其生产过程中的低碳环保理念,以及最重要的——愿意共享部分数据以支持月球科研站的长期可持续运维,并承诺严格遵守《梅家人机共生准则》中关于外太空技术应用的伦理条款。
“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月球,不应重蹈地球上的覆辙,不应只有冷冰冰的技术和资本逻辑,更应带上人类的敬畏、合作与共生的智慧。”陈志远最后说道,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决策者,“我们梅家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合作伙伴:不仅提供优质的产品,更贡献一种面向星辰大海的、负责任的发展理念。”
他的发言,没有咄咄逼人的推销,反而像一股清流,在充斥着技术参数和商业报价的谈判桌上,注入了一种罕见的、长远的人文视角和伦理高度。
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梅家多年的实践和“共生准则”作为支撑。
最终,梅家集团并非以最低价,而是以其综合实力、独特的企业理念和对可持续发展及太空伦理的前瞻性承诺,成功中标了月球科研站生活舱内饰材料的首批订单,并成为其伦理顾问委员会的中方企业代表之一。
消息传来,梅家上下欢欣鼓舞。这不仅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更是对其坚持的道路的最高认可。
夜深人静,梅家老宅的后院。小丽、小红、小艳三姐妹难得清闲地坐在一起,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远处的县城的灯火与天际的星河仿佛连接在了一起。
“妈以前总说,针线篮子里的东西,能有多大出息?”小艳轻声说着,语气里充满了感慨和不可思议,“她要是知道,咱们的针线,有一天能跟着飞船上天,能用在月亮上的房子里……不知道会怎么想。”
小红噗嗤一笑:“她肯定先骂我们瞎胡闹,然后偷偷跟街坊邻居炫耀三天三夜!”笑声里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温暖。
小丽没有笑,她只是静静地望着星空,目光深邃。许久,她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欣慰和前所未有的开阔感:
“大姐,二姐,我们以前争的,是家里的老宅,是县里的市场,是国内的订单……格局还是小了。”
她抬起手,指向那无垠的星空。
“你看,现在咱们梅家的种子,是真的要撒到那天上去了。”
星空之下,老宅依旧沉默矗立,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与温暖。
而梅家的故事,已然超越了土地的范畴,将“共生”的理念,携着针线的温度与科技的锋芒,投向了人类最终极的边疆——那片浩瀚而等待探索的星辰大海。
一颗名为“梅家”的种子,正在引力之外,悄然孕育着新的可能。
喜欢梅家三朵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梅家三朵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