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远山镇地处山区,林多田少,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硬是在山洼陡坡、犄角旮旯里,一锄一镐地垦出零星小块田地。因此,这里的百姓惜田如命。不像邻近的李田乡,放眼望去皆是成片农田。远山村拥有全镇唯一一片丘畈田,共一千五百亩。解放前,这片田全归本地一个大地主所有,老百姓无田可耕、无米下锅,只能给地主当长工,受尽剥削压迫。红军一到,群众一呼百应,分田分地,远山暴动便是在这里爆发的。
县农业开发办在全县推动农田高标准示范化改造。远山镇作为县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县农开办便将远山村这片农田列为高标准项目,投资两千万元,计划年内招标、年底完工。
杨发木是本地有名的暴发户,手下有一支专接农业水利工程的施工队。这几年,他见国家对文物保护力度加大,不知用什么手段,挂靠了福建一家古建筑修缮公司,成立向阳县分公司。杨发木出手阔绰,据说每年光进货的中华烟和茅台酒都能装满一货车。也正因如此,向阳县的农田改造、水利建设、土地复垦等项目,一半都落到了他手里。
今年,杨发木一口气中了远山镇的三个项目:远山村15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磨山村150亩土地增减挂复垦,以及革命旧址保护维修——范溪坳工农兵大会旧址改造。
杨发木深谙“到一处地方,必须先打通一把手”的道理。他几次托人邀请镇党委书记汪鹏程吃饭,都被拒绝。汪鹏程对杨发木此人颇为反感。
这天,杨发木备了厚礼,直接登门拜访汪鹏程。他个子矮小,油嘴滑舌,一口因长期吸烟而发黄的暴牙,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此人还好色,传闻曾过生日请来“十二金钗”贺寿,而这十二人都是他的情人。
汪鹏程连茶也没倒,直接问他有什么事。杨发木笑着说:“久仰汪书记大名,特来拜访。我在远山接了三个项目,还望书记多多关照。”汪鹏程淡淡回应:“谈不上关照,你按招标要求规范施工就行。”杨发木连声称是,随即放下一个袋子,里面是四瓶茅台、四条香烟,又塞过来一个厚厚的信封。汪鹏程脸色一沉:“拿走。”杨发木干笑几声,还想推辞。汪鹏程起身送客:“我马上要出门,不留你了。”杨发木仍不死心,非要留下东西,汪鹏程语气转厉:“杨老板,请你拿走!”
杨发木只得悻悻离去。
周一晚上召开例行党政班子会,汪鹏程在布置近期工作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杨发木那三个项目的质量监管问题。他安排分管农业、土管城建和文化宣传的三位班子成员分别挂点负责高标准农田、土地复垦和革命旧址维修项目。他对负责高标准农田的党委委员说:“远山村这些田是几千年形成的,不像李田乡那样一马平川,要因地制宜,保留丘陵田畈的特性,绝不能一推了之。要吸取山田乡的教训——杨发木把有坡度的田全推平,结果三十公分厚的肥土层被翻掉,底下没肥力的红土翻上来,表面好看,水稻却大幅减产。”
他又对负责土地复垦的党委委员、副镇长说:“磨山村那个废弃村庄复垦,是为了争取集镇开发的土地指标,这是好事,但必须认真做。废弃村庄本是肥地,要防止出现湖溪乡那样的情况——瓦砾石块没清,只覆一层薄土,中看不中用,农民根本种不了。”他要求挂点领导每周至少到现场督查一次。
之后,汪鹏程被抽调至省委党校乡镇书记班学习两个月。临走前,他特地叮嘱镇长每周必须调度项目进展。
在党校学习的前两周,汪鹏程每晚都给镇长打电话,询问镇里情况。镇长王海洋每次都回复“一切顺利”。两周后,汪鹏程改为每周联系两次。
所幸,这两个月镇里风平浪静,除了一起山林火灾,没出什么大事。镇长汇报说,杨发木的三个项目都进展正常。
学习结束,汪鹏程回到镇里,又赶上秋季计划生育服务活动月,以及五个新农村建设点收尾推进,其中还有一个是市委常委挂点项目。再加上市委组织部在远山镇开展了五天的基层党建调研,汪鹏程忙得连轴转。
直到十一月中旬,他才抽出时间,实地查看杨发木中标的三个项目。
第一站是远山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整体看来,农田依地势而建,并未一律推平。但细心的汪鹏程发现,沟渠本应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以防农田渗水。他随手翻开一处沟渠,指甲竟能抠开薄薄的水泥浆面,内层竟是红石堆砌。这样的沟渠,如何经得住夏季雨水冲刷?来年农民种水稻,田水岂不全部漏光?他立即致电县农开办,要求彻查所有沟渠,如都是这样,必须全部返工。
第二站是磨山村土地复垦点。汪鹏程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50亩复垦地表面平整美观,他拿起锄头随机挖了一处,仅五公分之下,全是瓦片和石头,有一处甚至还有原来废弃村庄的墙角石未清理。汪鹏程怒斥分管党委委员、副镇长:“我上次再三叮嘱,你为什么不去盯现场?”分管领导哭丧着脸说:“书记,我天天忙集镇建设,我交代了监理啊!”“交代监理有什么用?你不知道现在有些监理……”汪鹏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没有证据,不宜多说。他叹了口气:“老弟啊,我们是远山镇百姓的父母官,得为他们负责。明天你带人多挖几处,如果都是这样,你自己去县土管局向局长解释!”
第三站是范溪坳工农兵大会旧址。汪鹏程更是哭笑不得——好好的祠堂地面,全被水泥覆盖了。他问随行的党委委员:“你看得出问题吗?”委员回答:“挺好啊,原来破旧的祠堂,现在窗明几净,多漂亮。”汪鹏程苦笑:“你不懂。文物修复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是‘修旧如旧’。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这个偏远山村,哪来的水泥?农村祠堂地面,都是用黄泥拌米浆夯实的。”“那怎么办?”委员问。“你联系县博物馆余小强,叫他通知杨发木整改!”
一周后,县农业开发办、县土管局、县文化局分别反馈,已向杨发木下发整改通知书。
这天,杨发木带着一群工人闯进汪鹏程办公室,指着汪鹏程说:“汪书记,你存心找我茬是吧?”
“好笑!我找你什么茬?”
“你到我们项目上,指手划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是找茬是什么?”
“杨发木,我是实事求是。你按要求做,我无话可说。你想干什么?”
“干什么?我还没见过像你这样油盐不进的!”
“什么叫油盐不进?杨发木,你别无理取闹。老老实实整改,才是正道!”
“正道?我告诉你,你再跟我过不去,以后有你好看!”
“杨发木,你威胁我?出去!别在这儿捣乱。你做得好,我自然不会为难你;做得不好,我照样查你!”
“你不怕我是吧?我没钱赚,你也别想好过!”杨发木眼露凶光。
“好笑!我行得正、站得直,怕你什么?”
“妈的,我捅死你!”杨发木说着就要冲上来。
旁边的镇党委副书记陈林峰赶紧抱住他,几个工人想冲上来,被其他镇干部拦住。
“陈林峰,别拦他,看他敢不敢!杨发木,你今天找错人了。告诉你,你杀我,我要是死了,是烈士;你是杀人犯!你试试看!”
一句话震住了杨发木,他愣在原地,呆若木鸡。
年底,杨发木的三个项目验收还有部分不合格。三个主管单位限期在次年四月一号前整改到位。他在外放话:“妈的,我在远山镇亏了四百万,这笔账,我迟早要找姓汪的算!”
喜欢潮涌苍茫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潮涌苍茫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