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烟火气还未散尽,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整个京城。杨士奇从太庙回到文渊阁时,发现于谦已经在值房里等候多时。
大人,于谦来不及行礼,直接递上一封密信,天成卫送来的。
信是汉王麾下一位参将私下所写,字迹潦草,显然写得很急。信中提到汉王在饮马河大捷后,不顾部将劝阻,执意要深入漠北追击瓦剌残部。更令人不安的是,信末提到汉王最近频繁接见几个来历不明的幕僚,言谈间常有不臣之语。
杨士奇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这个消息,还有谁知道?
应该还没有传到陛下耳中。于谦低声道,送信的人是卑职的旧部,冒险抄了近路。
窗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五军营正在调动。杨士奇走到窗前,看见一队队士兵扛着兵器从街上走过,铁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你去兵部盯着,杨士奇转身对于谦说,有任何关于汉王的消息,立即来报。
于谦刚离开,太子身边的内侍就来了:殿下请杨大人即刻前往文华殿。
文华殿里,太子正在批阅奏章,面前堆着厚厚一摞文书。见杨士奇进来,他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
先生来得正好。太子指着案上的一份奏疏,这是二弟刚刚送来的军报,说要乘胜追击,直捣瓦剌王庭。
杨士奇接过奏疏细看。汉王的字迹龙飞凤舞,语气激昂,详细描述饮马河之战的经过,请求允许他继续深入漠北。
殿下以为如何?
太子叹了口气:孤自然希望二弟能再立新功。只是...先生也看到了,瓦剌主力突然消失,这其中恐怕有诈。
殿下明鉴。杨士奇道,马哈木用兵向来狡诈,此次退得蹊跷。汉王若贸然深入,恐中埋伏。
可二弟的性子...太子没有说下去,但忧虑已经写在脸上。
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太监急匆匆进来禀报:殿下,汉王府送来八百里加急,说是在漠北发现了瓦剌主力的踪迹!
太子和杨士奇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凝重。
更衣,太子站起身,孤要立即面见父皇。
西苑的灯火亮了一夜。杨士奇在文渊阁等到天明,终于等到太子回来。
如何?他迎上前问道。
太子脸色疲惫:父皇准了二弟所请,命他继续追击。不过...他顿了顿,也下了严令,要他每隔一日必送军报,不得有误。
这个结果在杨士奇预料之中。陛下向来欣赏汉王的勇武,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挫其锐气。
还有一事,太子压低声音,父皇决定三日后亲征。
虽然早有准备,杨士奇还是心中一沉。这意味着,监国的重任马上就要完全落在太子肩上。
殿下放心,他躬身道,臣等必定尽心辅佐。
接下来的三天,京城仿佛一个巨大的兵营。各路人马陆续开拔,粮草辎重源源不断运出城门。杨士奇协助太子处理各项政务,忙得连用膳的时间都没有。
出征前夜,朱棣在武英殿赐宴众将。杨士奇作为留守大臣也在受邀之列。宴席上,武将们豪饮畅谈,文臣们则大多沉默不语。
杨士奇注意到,陛下特意将太子叫到身边,当着众将的面交代了许多话。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但太子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宴席过半,一骑快马突然驰入宫中,送来汉王的最新战报:在漠北百里外发现瓦剌主力,请求速派援军。
这个消息让宴席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武将们纷纷请战,要求立即开拔。
朱棣却显得异常冷静。他仔细询问了信使几个问题,然后下令:传朕旨意,命汉王固守待援,不得擅自出击。
这个命令让不少武将露出不解的神色。只有杨士奇明白,陛下这是吸取了野狐岭的教训。
宴席散后,杨士奇最后一个离开武英殿。月光下,他看见太子独自站在汉白玉栏杆前,望着北方出神。
殿下。
太子没有回头,轻声问道:先生觉得,这一战结果会如何?
杨士奇沉默片刻,答道:陛下运筹帷幄,必能旗开得胜。
太子转过身,脸上带着淡淡的忧色:孤问的不是战事,是二弟。
这一次,杨士奇没有回答。月光洒在两人的官袍上,泛着清冷的光。
喜欢大明首辅:杨士奇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首辅:杨士奇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