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全村的人挤在门口、窗户边,伸长脖子往里瞅,目光齐刷刷地落在赵铁柱和他爹赵老栓身上。桌上那张写着“边角地责任到户责任书”的纸,红墨水画的横线像一道坎,横在父子俩面前。
“栓叔,签了这字,村西头那三分坡地就归你家管,开春种啥你说了算,超产七成归你,亏了有我担着!”许青山站在一旁,语气笃定,给赵老栓吃了颗定心丸。
赵老栓手里的旱烟袋捏得泛白,眉头皱成了疙瘩。那三分坡地是块出了名的“兔子不拉屎”的地,石头多、土层薄,集体种了几年都没收成,如今要自家单干,万一再赔了,不仅工分没着落,还得落下“瞎折腾”的话柄。
“爹,签了吧!”赵铁柱攥着拳头,眼里满是冲劲,“许青山都担保了,咱怕啥?就算赔了,大不了明年再好好干!要是成了,咱就能多收粮,还能给妹妹攒学费!”
赵老栓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许青山坚定的眼神,再瞥了眼门外围观的村民——有人窃窃私语,有人等着看笑话,也有人藏着几分期待。他深吸一口气,把烟袋锅往桌上一磕,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好!我签!”
毛笔尖蘸了红墨水,赵老栓的手抖了抖,在责任书上落下了自己的名字。墨迹干得快,像一颗钉子,钉下了磨盘沟“包产到组”的第一颗种子。
“成了!赵家真敢签啊!”
“这可是把全家的指望都押上去了!”
“有许青山担保,说不定真能成!”
门外的议论声瞬间炸开,赵铁柱挺直了腰杆,像是打赢了一场仗。许青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明天我就跟你去地里,咱们先把石头捡出来,再拉几车堆肥改良土壤。”
当天下午,赵铁柱就带着全家上了坡地。赵老栓挥着锄头挖石头,赵铁柱媳妇背着筐子运土,连刚放学的妹妹都拿着小铲子帮忙捡碎石。许青山也扛着铁锹赶来,教他们按等高线挖小沟,防止雨水流失,又叮嘱他们多积些草木灰,开春种耐寒的菠菜和萝卜。
村民们时不时就绕到坡地边张望,看着赵家父子热火朝天的样子,原本的质疑渐渐少了,多了几分羡慕和心动。陈向东也来了,蹲在地里帮着规划种植范围,嘴里念叨着:“这地要是种好了,我也跟许青山申请一块!”
周晓芸提着水壶送来开水,看着满手是泥却干劲十足的许青山和赵铁柱,笑着说:“你们这是要给全村立个榜样啊!”
许青山擦了擦汗,望向那片正在被修整的坡地,眼里闪着光:“榜样立起来了,就有更多人敢跟着干。磨盘沟的富路,就得这样一步步踩出来。”
夕阳下,坡地的石头被堆成了田埂,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香。赵家的这一步,不仅让自家成了全村的焦点,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磨盘沟激起了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打听“包产到组”的事,磨盘沟的变革,正从这三分坡地开始,悄然蔓延。
喜欢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