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天高云淡,金黄的银杏与火红的枫叶交织,为这座古老的帝都披上了最为绚烂的华服。
而在这片浓郁的秋色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已然重建完毕、气势更胜从前的清辞绣坊。
历经刺杀风波与暗流汹涌的清剿,绣坊内外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与专注。所有的流言蜚语,仿佛都随着那些消失在黑夜里的余党一同湮灭。
苏清辞谢绝了绝大多数不必要的应酬,将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家国系列”最后的创作与完善之中。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清辞绣坊紧闭数日的大门缓缓敞开。没有张灯结彩,没有锣鼓喧天,只在门前立了一块素雅的木牌,上面以清隽的字体写着:
“家国系列绣品展,今日始,为期三日。”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早已对这位屡创奇迹的“护国女先生”的新作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听闻此系列旨在歌颂边关将士与市井民生,更是在那份好奇之上,平添了几分敬意与期待。
辰时刚过,绣坊门前便已聚集了不少闻讯而来的民众。有衣着朴素的平民,有身着长衫的文人,也有乘着软轿而来的官家女眷。人群井然有序,在绣娘和伙计的引导下,安静地步入那座焕然一新的绣坊。
展览设在绣坊最大的主展厅内。原本摆放织机绣架的地方,此刻被一道道素屏隔开,一幅幅巨型的绣品悬挂其上,在特意调整过的天光与灯烛映照下,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幅作为边关系列核心的《铁血边关图》。
绣像高达八尺,宽逾丈余,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壁。画面以玄、青、赭、白为主色调,运用了大量“乱针绣”与“叠纱绣”技法。巍峨的城墙饱经风霜,每一块砖石的斑驳、每一道裂痕的纵深,都被丝线细腻地表现出来,充满了岁月的厚重与沧桑感。城墙之上,那名戍边的士兵身姿挺拔如松,玄色战袍在仿佛能听到呼啸声的寒风中鼓荡,衣袂的纹理、甲胄的冰冷质感,无不栩栩如生。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名士兵的眼睛。
苏清辞以极其精微的“套针”和“滚针”,辅以十几种深浅不同的灰黑色丝线,绣出了那双眼眸。那目光,穿透绣品,望向远方,里面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狰狞杀气,只有一种沉静的、近乎麻木的坚毅,以及一丝深藏眼底、不易察觉的、对故土亲人的思念。那眼神,仿佛能直击观者灵魂深处,让人瞬间感受到边关的孤寂、坚守的伟大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儒衫,在这幅绣像前驻足良久,浑浊的眼中竟泛起了泪光,他喃喃自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这才是真正的国之干城啊!”
旁边几位看似出身寒微的妇人,也看得红了眼眶,低声交换着:“我家那口子,就在北境……不知是不是也这般辛苦……”
紧接着的《雪夜巡营》,则展现了边关的另一面。冷月清辉,雪色苍茫,一队巡营士兵踏着积雪,沉默前行,身影在雪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画面静谧而肃杀,那无言的忠诚与警惕,让观者无不屏息。
而当人们转过素屏,步入民生系列的区域时,氛围陡然一变,色彩瞬间变得明快、丰富起来。
那幅长达三丈的《坊市烟火录》长卷,如同将整个京城最鲜活、最热闹的一角搬到了眼前。运用“套针”、“抢针”、“施针”等多种技法,将市井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包子铺蒸腾的热气仿佛能闻到香味;卖糖人的老汉笑容慈祥,手中的糖人晶莹剔透;绸缎庄的伙计神情生动,布料的光泽质感逼真;茶馆里说书先生眉飞色舞,听客们神态各异;嬉戏的孩童天真烂漫,眼神清澈透亮……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温暖的烟火气。
“快看!那不是咱们常去的那家茶楼吗?绣得真像!”
“哎呀,这个捏面人的,我认得,就在西市口!”
“这织布的妇人,跟我娘年轻时真像……”
惊叹声、辨认声、会心的笑声在展厅此起彼伏。人们在这幅绣品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看到了平凡日子里的点滴美好,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共鸣油然而生。
此外,还有描绘农人辛勤劳作的《春耕图》,表现江南女子巧手飞针的《织造忙》,记录稚子无忧无虑的《稚子嬉戏》……一幅幅绣品,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窗口,将大靖江山的不同侧面,将将士的铁血与民生的温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前只觉得苏先生绣技高超,如今才知,其胸襟气度,更非常人可比!”
“这才是真正的‘绣以载道’!比那些只知绣些风花雪月、讨好权贵的,不知强了多少倍!”
“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市井百姓辛勤劳作,皆是国之基石。苏先生此系列,绣的是景,抒的是情,聚的是民心啊!”
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这些绣品中找到触动自己心弦的地方。那份因朝局动荡和边境战事而一度有些低落的民心士气,仿佛在这些绣品的感召下,被悄然点燃,汇聚成一股昂扬的爱国热情。
展厅内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原定三日的展期,因前来观看的人太多,不得不又延长了两日。甚至有些周边州县的百姓,听闻消息后,也不辞辛苦特地赶来京城,只为亲眼一睹这“家国系列”的风采。
绣坊之外,关于绣展的盛况和绣品引发的轰动,也成了京城最热门的话题。酒肆茶楼,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津津乐道。苏清辞的名字,再次被推上顶峰,但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因为她的技艺或传奇经历,更是因为她这份心系家国的情怀与格局。
就连深居东宫的太子萧景澜,在听闻绣展盛况后,也微服前来参观。他站在《铁血边关图》前,久久沉默,年轻的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有感动,有振奋,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离去前,他对陪同的芸娘感慨道:“苏先生此作,于国于民,功莫大焉。孤,定不负将士热血,不负百姓期望。”
靖安王府内,萧惊寒听着墨离汇报绣展的空前盛况,冷峻的眉眼间也难得地柔和了几分。他并未亲自前往那人潮汹涌的场合,但他能想象出,那个女子站在她自己创造的、足以打动世人的作品前,是何等的风采。
“她总是能给人惊喜。”他低声自语,唇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
家国绣展,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
它不仅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一次民心的凝聚。苏清辞用她的针线,绣出了这个时代的脊梁与血肉,绣出了潜藏在万千普通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当最后一日展览结束,绣坊大门缓缓关闭时,门外依旧聚集着不少依依不舍的民众。夕阳的余晖洒在“清辞绣坊”的匾额上,也洒在每一个被这场绣展触动心弦的人脸上。
民心所向,如百川归海。而苏清辞与她所代表的清辞绣坊,已然在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与这座城,这个国,血脉相连。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